上海重点中学2023-2024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含解析)

2023-2024学年普陀区进华中学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共4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答案正确
1.(2分)一般中学生的质量,最接近于(  )
A.50kg B.50g C.500kg D.4t
2.(2分)关于测量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误差就是测量中的差错
B.误差是由于操作不规范造成的
C.态度认真、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就可以避免误差
D.误差只能减少但不能避免
3.(2分)关于声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固体、液体、气体均可以发声
C.相同温度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
D.如果声音响度够大,也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4.(2分)下列哪种措施可以减弱噪声(  )
A.停止使用一次性白色泡沫饭盒
B.科学家研制弗利昂的代用品
C.为了推销产品,商场在门口安装高音喇叭
D.在摩托车内燃机排气管上装消声器
5.(2分)李白的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
6.(2分)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用到一些科学研究方法。下列事例中运用相同科学研究方法的是(  )
(1)探究单摆周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用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线。
(3)研究不同介质对光的折射本领
(4)将敲击后的音叉插入水中,溅起的水花反映音叉的振动。
A.(1)与(3) B.(2)与(4) C.(2)与(3) D.(1)与(4)
7.(2分)下列物体不属于光源的是(  )
A.反光的镜子 B.燃烧的火把
C.萤火虫 D.太阳
8.(2分)下列短语中,所涉及的现象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
A.立竿见影 B.镜花水月 C.天狗食月 D.一叶障目
9.(2分)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入射角是45°,则折射角可能是(  )
A.0° B.30° C.45° D.55°
10.(2分)某凸透镜的焦距为10厘米,若物体离该透镜的距离大于30厘米,则光屏上所成的像离该透镜的距离可能为(  )
A.6厘米 B.12厘米 C.24厘米 D.36厘米
11.(2分)暑假,小明陪着爷爷到湖里叉鱼,小明将钢叉向看到鱼的方向投掷,总是叉不到鱼,如图所示的四幅光路图中,能正确说明叉不到鱼的原因是(  )
A. B.
C. D.
12.(2分)甲、乙两个同学做了两个不同的单摆,测量摆的周期,结果恰巧摆的周期相同,这是因为这两个单摆有相同的(  )
A.摆长
B.摆幅
C.摆球质量
D.摆球质量、摆幅和摆长
13.(2分)下列是观察对岸的树木在水中倒影的光路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14.(2分)如图所示,平面镜竖直放置在水平面上,一支直立的铅笔放在平面镜前40cm处,若远离平面镜移动10c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铅笔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逐渐变大
B.铅笔与它的像之间的距离变为60cm
C.在镜中看到物体两次像之间的距离为20cm
D.若平面镜顺时针转至图中虚线位置,铅笔的像将与铅笔垂直
15.(2分)对下列光学现象的描述或解释错误的是(  )
A.电视机和空调遥控器中发出的是红外线
B.柳树的树叶呈现绿色是因为只反射了绿光,其它颜色的色光被吸收了
C.木工师傅观察木板是否平整,是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
D.我们能够看见不发光的物体,就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16.(2分)有一台光电控制液面高度的仪器,它通过光束射在液面上的反射光线打到电光屏(能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进行处理)上来显示液面的高度,然后通过装置调节液面的高度。如图所示的光路图,电光屏上的光点由s1移到s2时,表示液面的高度(  )
A.上升 B.下降 C.不变 D.不确定
17.(2分)如图所示,两个并排且深度相同的水池,一个未装水,另一个装水,在两池的中央各竖立一长度相同且比池深略长的标杆,此时,阳光斜射到水池。下列关于两水池中标杆的影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池中标杆影子长度相同
B.装水的池中标杆影子较长
C.未装水的池中标杆影子较长
D.装水的池中标杆没有影子
18.(2分)在森林里随地丢弃瓶子,雨水进入透明的瓶子后,被阳光照射可能会引发火灾,图中与此光学原理相同的是(  )
A.凸透镜会聚光线 B.小孔成像
C.凹透镜发散光线 D.平面镜成像
19.(2分)光的三原色光是(  )
A.红、绿、蓝 B.绿、蓝、黄 C.蓝、红、黄 D.白、黄、绿
20.(2分)在如图所示光具座上,将凸透镜放在蜡烛与光屏间某位置后,观察到光屏中央成清晰等大的像。若将凸透镜移至“45厘米”刻度处,再移动光屏,看到的清晰像是(  )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 D.倒立等大的实像
二、填空题:(共24分)
21.(2分)物理学是一门以    为基础的学科;摆的等时性原理是意大利科学家    发现的。
22.(3分)测量的目的是为了进行可靠的    ,测量首先要有一个大家公认的比较标准,这个标准叫做    ;另外测量还需要选择合适的    。
23.(3分)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的    有关,还跟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    有关。我们常常说:“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主要是根据声音的    特征来判断的。
24.(2分)我国先秦时代的墨子最早通过    实验发现了光是沿    传播的,第一次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科学解释,为纪念他的贡献科学家把我国首颗量子卫星命名为“墨子号”。
25.(2分)当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30度时,反射角是    度,镜面使光线传播方向改变了    度。
26.(6分)如图所示为各种光学现象,请根据图片所表现的情景回答:
①图(a)中筷子看起来在水面处向上“折断”是光的    现象。
②图(b)要实现“放大镜”放大文字的效果,图中凸透镜与标语之间的距离应    焦距。(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③图(c)所示,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色光,这是光的    现象,其成因是因为棱镜对不同单色光的    程度不同。
④图(d)所示桥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    现象所形成的    。(选填“实像”或“虚像”)
27.(6分)如图所示,是某小组同学进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的实验情景。
①由图(a)或(b)可知,当光    入射时,光的传播方向不发生改变。
②由图    可知:当光从玻璃或水中斜射入空气中,入射角达到一定角度时,只发生    现象(选填“光的反射”或“光的折射”)。
三、作图题(每题3分,共12分)
28.(3分)一束光射在玻璃和空气界面上时发生的现象如图所示,请在图上画出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并标出折射角。
29.(3分)请在如图中,根据给出的反射光线OB画出入射光线AO,并标出入射角及其度数。
30.(3分)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出图AB在镜中的像。
31.(3分)根据给出的入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画出相应的折射光线或入射光线。
四、实验题(共24分)
32.(2分)如图所示,B图中的工具是测量    的仪器;C图中测量工具此时测量结果是    厘米。
33.(6分)如图所示,甲、乙为用打点计时器测量时间时,一位同学打出的两条纸带中的一段,在甲图中,从A点到达F点,所用的时间    秒,从A点到F点的过程中,纸带拉动得快慢情况是    (“加速”、“减速”或“匀速”)的。在乙图中,A点到C点所用的时间    从D点到F点所用的时间(“大于”、“等于”或“小于”)。
34.(4分)某同学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所使用实验的器材如图所示。
①该实验器材的名称是    ,实验中使用一块小尺寸的    (选填“玻璃板”或“平面镜”)作为反射面。
②实验中,转动激光笔不断改变入射光线的位置,但始终保持    不变。
③由(a)与(b)可知:在光的反射现象中,   。
35.(7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是在“探究    ”的实验。小叶子同学把一块    作为平面镜,并使其竖直放置,其目的是    ;实验中选取两只大小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和物体的    关系;实验中可以用一块光屏或白纸来研究蜡烛A的像是    像(选填“实”或“虚”)。实验中还需要的测量工具    来确定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小叶子同学实验过程中发现蜡烛通过平面镜成两个像,即出现了叠影现象,可以通过采取什么办法消除叠影    (最后一空选填:A.玻璃板前表面镀膜;B.玻璃板后表面镀膜;C.选择更厚的玻璃板;D.选择更薄的玻璃板)。
36.(5分)小杨同学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他选用焦距为15厘米,10厘米的两个透镜,高度H为3.00厘米的发光体进行实验,并把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一和表二中。
表一(焦距15厘米,物高H=3.00厘米) 表二(焦距10厘米,物高H=3.00厘米)
实验序号 物距u(厘米) 像距v(厘米) 像高h(厘米) 像与物体的距离(厘米) 实验序号 物距u(厘米) 像距v(厘米) 像高h(厘米) 像与物体的距离(厘米)
1 20.0 60.0 9.00 80.0 6     60.0 15.00    
2 22.5 45.0 6.00 67.5 7 14.0 35.0 7.50 49.0
3 30.0 30.0 3.00 60.0 8 18.0 22.5     40.5
4 40.0 24.0 1.80 64.0 9 35.0 14.0 1.20 49.0
5 45.0 22.5 1.50 67.5 10 60.0 12.0 0.60 72.0
①根据实验序号1、2、3、4、5或7、9、10数据中物距u、像距v、像高h的变化情况,可得出初步结论是:同一凸透镜成实像时,   。
②根据实验序号2与5或7与9的数据,发现同一凸透镜成实像时,当   ,像与物体的距离相同。
③进一步分析表格中的数据,请你推断实验序号6中的物距u为   厘米,像与物体的距离为   厘米。
④进一步分析表格中的像距v、物距u、像高h、物高H的关系,可推断实验序号8中的像高为   厘米。
2023-2024学年上海市华东师大附属普陀区进华中学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4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答案正确
1.(2分)一般中学生的质量,最接近于(  )
A.50kg B.50g C.500kg D.4t
【分析】首先要对质量的单位有较深刻的认识,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解答】解:一般中学生的质量在100斤左右,即最接近于50kg。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选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即可。
2.(2分)关于测量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误差就是测量中的差错
B.误差是由于操作不规范造成的
C.态度认真、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就可以避免误差
D.误差只能减少但不能避免
【分析】测量时,受所用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就是误差。不同于错误,作为误差来说不可避免,只能尽量减小。在实际中经常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办法来减小误差。
【解答】解:A.误差不是错误。错误是人为疏忽所造成可以避免,但误差是由于所用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等因素所造成,它不可避免,只能尽量减小,故错误;
B.操作不规范所造成的是错误而非误差,故错误;
C.态度认真,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可避免错误的出现,但却不能避免误差,故错误;
D.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都可减小误差,但不能消灭误差;
故选:D。
【点评】此题对错误和误差进行考查,而区分两者可从产生原因下手,让学生知道错误是由于主观因素造成,因此可以避免;而误差是由于客观原因所造成故无法避免,只能尽量减小。
3.(2分)关于声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固体、液体、气体均可以发声
C.相同温度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
D.如果声音响度够大,也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分析】(1)(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3)在相同温度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
(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解答】解:AB、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可以是固体的振动,也可以是液体或者气体的振动,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AB正确;
C、相同温度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较快,在气体中传播较慢,故C正确;
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响度再大,声音在真空中也不能传播,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声现象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将课本知识内容记忆清楚,仔细分析即可。
4.(2分)下列哪种措施可以减弱噪声(  )
A.停止使用一次性白色泡沫饭盒
B.科学家研制弗利昂的代用品
C.为了推销产品,商场在门口安装高音喇叭
D.在摩托车内燃机排气管上装消声器
【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解答】解:
A、停止使用一次性白色泡沫饭盒,可以减小对环境的污染,对噪声无影响,不符合题意;
B、氟里昂的代用品可以减小温室效应,对噪声无影响,不符合题意;
C、用高音喇叭宣传产品,影响人们的休息和生活,不符合题意;
D、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是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噪声的特点和防治噪声的途径进行分析解答。
5.(2分)李白的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
【分析】响度指的是声音的大小。根据对响度的了解来作答。
【解答】解:“不敢高声语”指的是不敢大声说话,这里的“高”指的是声音的大小,是响度。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的生活中所说的声音“高”的不同含义,是联系实际生活的题目,是一道好题。
6.(2分)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用到一些科学研究方法。下列事例中运用相同科学研究方法的是(  )
(1)探究单摆周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用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线。
(3)研究不同介质对光的折射本领
(4)将敲击后的音叉插入水中,溅起的水花反映音叉的振动。
A.(1)与(3) B.(2)与(4) C.(2)与(3) D.(1)与(4)
【分析】物理做实验时需要用到很多的方法,例如:控制变量法、理想实验法、理想模型法、转换法、等效替代法等等,我们需要根据这些方法特征来解题。
【解答】解:
(1)探究单摆周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运动是控制变量法;
(2)在研究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时,用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线,引入光线的概念是模型法;
(3)研究不同介质对光的折射本领时,我们需要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只改变介质的种类,运用的是控制变量法;
(4)发声体都在震动,但不易直接观察,将敲击后的音叉插入水中,水波的振动反映音叉的振动,采用是转换法;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实验方法的名称及特征,在实验中的运用,需要我们熟知各个实验方法。
7.(2分)下列物体不属于光源的是(  )
A.反光的镜子 B.燃烧的火把
C.萤火虫 D.太阳
【分析】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解答】解:根据光源的定义,点燃的蜡烛、萤火虫、太阳都能发光,属于光源,反光的镜子自身不能发光,不是光源。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光源的认识。
8.(2分)下列短语中,所涉及的现象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
A.立竿见影 B.镜花水月 C.天狗食月 D.一叶障目
【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斜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解答】解:A、立竿见影中影子的形成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由于光的直线传播,被物体(竿)挡住后,物体后面就会呈现出阴影区域,就是影子,故A与题意不符;
B、镜花水月,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符合题意;
C、天狗食月是因为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故C与题意不符;
D、一叶障目,是指一片叶子挡在眼前就看不见东西了,这是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故D与题意不符;
故选:B。
【点评】此题通过不同的现象考查了学生对光的反射、光的直线传播的理解,在学习中要注意区分,并要学会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的物理现象。
9.(2分)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入射角是45°,则折射角可能是(  )
A.0° B.30° C.45° D.55°
【分析】根据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一种透明介质垂直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不变。
【解答】解:由光的折射定律可知: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由于入射角等于45°,所以折射角小于45°,故CD选项错误;又因为当光线垂直射入时,入射角等于折射角,都为0°,故A选项错误,B选项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光的折射规律的内容,同时还要熟练掌握入射角的概念。解题时应分清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关系。
10.(2分)某凸透镜的焦距为10厘米,若物体离该透镜的距离大于30厘米,则光屏上所成的像离该透镜的距离可能为(  )
A.6厘米 B.12厘米 C.24厘米 D.36厘米
【分析】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解答】解:凸透镜的焦距为10厘米,若物体离该透镜的距离大于30厘米,而二倍焦距2f=2×10cm,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则像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即20cm>v>10cm,所以v=12cm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掌握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由物距和焦距的关系,通过解不等式能确定焦距或物距。
11.(2分)暑假,小明陪着爷爷到湖里叉鱼,小明将钢叉向看到鱼的方向投掷,总是叉不到鱼,如图所示的四幅光路图中,能正确说明叉不到鱼的原因是(  )
A. B.
C. D.
【分析】从鱼身上反射出的光线由水中进入空气时,在水面上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会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就会觉得鱼变浅了。
【解答】解:水中鱼反射出的光,在水面处发生了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人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逆着折射光线看上去,看到的是变浅的鱼的虚像。所以有经验的渔民应该用鱼叉瞄准看到鱼的下方位置,才能将鱼叉到;如图所示:
由此可知,A、C选项光的传播方向错误,B选项折射角等于入射角,故错误,只有D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光的折射现象,理解掌握光的折射规律是解决此类折射问题的关键,无论是从水中看岸上的物体,还是从岸上看水中的物体,看到的都是升高的虚像。本题属于基础题。
12.(2分)甲、乙两个同学做了两个不同的单摆,测量摆的周期,结果恰巧摆的周期相同,这是因为这两个单摆有相同的(  )
A.摆长
B.摆幅
C.摆球质量
D.摆球质量、摆幅和摆长
【分析】周期等于完成一次全振动的时间,根据单摆的周期公式,根据周期相同,做出判断。
【解答】解:根据T=2π,因为π,g相同,故当l相同时周期相同,故摆长相同,故选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单摆的周期公式,并能灵活运用。
13.(2分)下列是观察对岸的树木在水中倒影的光路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分析】首先确定光的传播方向,然后根据倒影属平面镜成像现象,其原理是光的反射,对各个图进行分析。
【解答】解:
树木在水中倒影,是因为来自岸上树木的光线斜射到水面上发生反射,反射光线进入眼睛,所以才能观察到对岸的树木在水中的倒影,故B正确,
ACD、图中光线来自水中,且光是直线传播或发生光的折射,故AC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特点及光的反射原理,要会应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14.(2分)如图所示,平面镜竖直放置在水平面上,一支直立的铅笔放在平面镜前40cm处,若远离平面镜移动10c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铅笔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逐渐变大
B.铅笔与它的像之间的距离变为60cm
C.在镜中看到物体两次像之间的距离为20cm
D.若平面镜顺时针转至图中虚线位置,铅笔的像将与铅笔垂直
【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相对于平面镜对称,即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物体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即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来分析此题。
【解答】解:A.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铅笔与平面镜的距离改变,铅笔在镜中的像的大小不变,故A错误;
B.因像距与物距是相等的,当铅笔远离平面镜移动10cm后物距为40cm+10cm=50cm,像距也为50cm,铅笔与镜中的像相距50cm+50cm=100cm,故B错误;
C.因像距与物距是相等的,一支直立的铅笔放在平面镜前40cm处,物距为40cm,像距也为40cm,当铅笔远离平面镜移动10cm后物距为40cm+10cm=50cm,像距也为50cm,在镜中看到物体两次像之间的距离为50cm﹣40cm=10cm,故C错误;
D.铅笔与平面镜的夹角为45°,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此时平面镜将铅笔与像的夹角平分,所以铅笔与它在平面镜中的像互相垂直,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平面镜成像特点在生活中的应用及速度的计算.此类题目在近几年的中考中属于热点题目,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牢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5.(2分)对下列光学现象的描述或解释错误的是(  )
A.电视机和空调遥控器中发出的是红外线
B.柳树的树叶呈现绿色是因为只反射了绿光,其它颜色的色光被吸收了
C.木工师傅观察木板是否平整,是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
D.我们能够看见不发光的物体,就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分析】(1)红外线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可以做成遥控器、红外线探测仪等,它还具有热效应;
(2)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3)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生活中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很多,观察木板是否平整,就是其中一例;
(4)我们能看见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睛。
【解答】解:A、电视机和空调遥控器中发出的是红外线,故A正确;
B、柳树的树叶之所以呈现绿色,是因为只反射绿光,其它色光全部吸收,故B正确;
C、木工师傅观察木板是否平整,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特点,故C错误;
D、我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在物体表面上发生了反射,物体反射的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睛的缘故,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红外线的应用、物体的颜色、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光的反射等多个知识点,难度不大,综合性较强。
16.(2分)有一台光电控制液面高度的仪器,它通过光束射在液面上的反射光线打到电光屏(能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进行处理)上来显示液面的高度,然后通过装置调节液面的高度。如图所示的光路图,电光屏上的光点由s1移到s2时,表示液面的高度(  )
A.上升 B.下降 C.不变 D.不确定
【分析】(1)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根据液面上升或下降,判断出反射点和反射光线的变化,从而分析出反射到光电转换接收器的光点与液面变化的关系。
【解答】解:由于入射光线是固定的,且光在水面上发生的是镜面反射,当水面发生变化时,故反射光线的方向与原来的反射光线是平行的,如下图所示:
由图可见,当反射到光电屏接收平面上的光点从S1点移向S2点,则表明被监视的液面是上升的。
故选:A。
【点评】本题利用了镜面反射来解释分析液面变化导致光电屏接收点的变化,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17.(2分)如图所示,两个并排且深度相同的水池,一个未装水,另一个装水,在两池的中央各竖立一长度相同且比池深略长的标杆,此时,阳光斜射到水池。下列关于两水池中标杆的影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池中标杆影子长度相同
B.装水的池中标杆影子较长
C.未装水的池中标杆影子较长
D.装水的池中标杆没有影子
【分析】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如日食、月食、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等都是光沿直线传播的实例;
当光从一种透明介质斜射向另一种透明介质时,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且当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解答】解:该题中,对于没有装水的情况下,据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故在杆的后方会形成影子;
但是对于装水的情况来说,从杆的顶端射过的光线到达水面处会发生折射,由于在水中的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即折射光线比原来的光线(沿直线传播的情况)更靠近杆,故此时影子的长度会变小。
故选:C。
【点评】光从一种透明介质中斜射向另一种透明介质时,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这就是光的折射;在发生光的折射时,一般是在光速大的介质中的角大,故据此分析即可判断。
18.(2分)在森林里随地丢弃瓶子,雨水进入透明的瓶子后,被阳光照射可能会引发火灾,图中与此光学原理相同的是(  )
A.凸透镜会聚光线 B.小孔成像
C.凹透镜发散光线 D.平面镜成像
【分析】玻璃凸透镜、水凸透镜、冰凸透镜等其他透明物质的凸透镜都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解答】解:在森林里随地丢弃瓶子,雨水进入透明的瓶子后,形成水凸透镜,水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能使太阳光会聚于一点,这点的温度很高,会把枯叶点燃,导致森林火灾。
A、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成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图示反映了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与题干的原理相同。
B、蜡烛发出的光线经过小孔射到光屏上,是小孔成像,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与题干的原理不同。
C、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远离主光轴,说明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与题干的原理不同。
D、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与题干的原理不同。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了对凸透镜的认识及其作用,会利用凸透镜的特点解释一些自然现象。
19.(2分)光的三原色光是(  )
A.红、绿、蓝 B.绿、蓝、黄 C.蓝、红、黄 D.白、黄、绿
【分析】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解答】解:红、绿、蓝叫做色光三原色,它们按不同比例组合,可以得到各种颜色的光;故A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我们对光的三原色的了解,属基础知识的考查。
20.(2分)在如图所示光具座上,将凸透镜放在蜡烛与光屏间某位置后,观察到光屏中央成清晰等大的像。若将凸透镜移至“45厘米”刻度处,再移动光屏,看到的清晰像是(  )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 D.倒立等大的实像
【分析】结合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当u=v=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由图可知,u=v=2f=20.0cm,故f=10.0cm,
若将凸透镜移至45cm处,则物距为15.0cm,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移动光屏,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属于基础知识。
二、填空题:(共24分)
21.(2分)物理学是一门以  观察和实验 为基础的学科;摆的等时性原理是意大利科学家  伽利略 发现的。
【分析】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摆的等时性原理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发现的。
【解答】解: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物理实验对于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全面落实培养科学素养的目标,具有其他教学内容和形式不能替代的作用;
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对教堂中吊灯的摆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自己用铁块制作成了一个摆,通过实验发现:不论摆动的幅度大些还是小些,完成一次摆动时间是相等的,这在物理学中称为摆的等时性原理。
故答案为:观察和实验;伽利略。
【点评】出题意图是为了让同学了解物理学史。
22.(3分)测量的目的是为了进行可靠的  定量比较 ,测量首先要有一个大家公认的比较标准,这个标准叫做  单位 ;另外测量还需要选择合适的  测量工具或仪器 。
【分析】据对测量的目的和物理量单位的定义及测量器材的掌握作答。
【解答】解:测量的目的是为了进行可靠的定量比较,因此测量首先要有一个大家公认的比较标准,这个标准叫做单位。其次测量还需要选择量程和最小分度值合适的测量工具或仪器。
故答案为:定量比较;单位;测量工具或仪器。
【点评】了解测量的目的和单位的概念,这要求我们多注意基础知识掌握。
23.(3分)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的  振幅 有关,还跟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  频率 有关。我们常常说:“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主要是根据声音的  音色 特征来判断的。
【分析】声音的三要素指音色、响度和音调,响度与振幅有关;音调与频率有关。
【解答】解: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音调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特征来判断。
故答案为:振幅;频率;音色。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三要素,属于基础题。
24.(2分)我国先秦时代的墨子最早通过  小孔成像 实验发现了光是沿  直线 传播的,第一次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科学解释,为纪念他的贡献科学家把我国首颗量子卫星命名为“墨子号”。
【分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时沿直线传播的。
【解答】解:墨子最早通过小孔成像实验,发现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故答案为:小孔成像;直线。
【点评】本题考查了光的直线传播,属于基础知识,比较简单。
25.(2分)当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30度时,反射角是  60 度,镜面使光线传播方向改变了  60 度。
【分析】垂直于镜面的直线叫做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入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反射角。
光的传播方向改变的角度是入射光线延长线的方向与反射光线的方向的夹角。
【解答】解:(1)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入射角,这个角和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互为余角,故入射角为90°﹣30°=60°;
(2)光的反射定律告诉我们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故反射角为60°;
(3)光的传播方向改变的度数是入射光线延长线的方向与反射光线的方向的夹角,入射光线延长线的方向与反射光线的方向的夹角为:180°﹣60°﹣60°=60°;
故答案为:60;60。
【点评】此题考查光的反射定律,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等于反射角加上入射角;光的传播方向改变的度数是入射光线延长线的方向与反射光线的方向的夹角。
26.(6分)如图所示为各种光学现象,请根据图片所表现的情景回答:
①图(a)中筷子看起来在水面处向上“折断”是光的  折射 现象。
②图(b)要实现“放大镜”放大文字的效果,图中凸透镜与标语之间的距离应  小于 焦距。(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③图(c)所示,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色光,这是光的  色散 现象,其成因是因为棱镜对不同单色光的  折射 程度不同。
④图(d)所示桥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  反射 现象所形成的  虚像 。(选填“实像”或“虚像”)
【分析】(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就会发生偏转,即光的折射现象,凸透镜成像就是具体应用。
(2)物体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
(3)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这是光的色散现象。在各种色光中,被称为三原色光的是红、绿、蓝。
(4)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解答】解:①图(a)中筷子看起来在水面处向上“折断”是光的折射引起的;
②图(b)要实现“放大镜”放大文字的效果,图中凸透镜与标语之间的距离应小于焦距;
③图(c)所示,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色光,这是光的色散现象,其成因是因为棱镜对不同单色光的折射程度不同;
④图(d)所示桥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故答案为:①折射;②小于;③色散;折射;④反射;虚像。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利用光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此题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体现了生活处处是物理。
27.(6分)如图所示,是某小组同学进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的实验情景。
①由图(a)或(b)可知,当光  从空气中或水中垂直于水面 入射时,光的传播方向不发生改变。
②由图  (c)或(d) 可知:当光从玻璃或水中斜射入空气中,入射角达到一定角度时,只发生  光的反射 现象(选填“光的反射”或“光的折射”)。
【分析】(1)当光线垂直于界面入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传播方向不变;
(2)由图(c)或(d)可知,光从玻璃或水中斜射入空气时,入射角达到一定角度时,折射光线消失了,据此回答。
【解答】解:(1)由图(a)或(b)可知,当一条光从空气中或水中垂直射到水面时,入射光线与法线重合,入射角为0度,光的传播方向不发生改变;
(2)由图(c)或(d)可知,光从玻璃或水中斜射入空气时,入射角达到一定角度时,折射光线消失了,只发生光的反射现象。
故答案为:(1)从空气中或水中垂直于水面;(2)(c)或(d);光的反射。
【点评】此题考查光的折射规律,熟练掌握光的折射规律并能与实际现象相结合是解答的关键,同时还要学会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分析全发射现象的发生。
三、作图题(每题3分,共12分)
28.(3分)一束光射在玻璃和空气界面上时发生的现象如图所示,请在图上画出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并标出折射角。
【分析】(1)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当光从水里或其它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2)折射角是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不是与反射面的夹角。
【解答】解:图中法线已经画出,根据光由玻璃斜射进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画出折射光线,用γ标出折射角,如图:
【点评】关于光的折射作图,记住角的大小关系:由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折射角小,由水或玻璃斜射入空气,折射角大。即空气中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总是大的。
29.(3分)请在如图中,根据给出的反射光线OB画出入射光线AO,并标出入射角及其度数。
【分析】根据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入射光线并标出入射角及其度数。
【解答】解:图中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40°,因此反射角为90°﹣40°=50°,可得入射角也为50°,在法线左侧画出入射光线,根据入射角和反射角相等就可以画出入射光线,如下图:
【点评】由于题目已经作出法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同一平面内法线的另一侧画出入射光线即可,注意完成题目的要求。要注意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
30.(3分)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出图AB在镜中的像。
【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物大小相等、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左右互换,即像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利用这一对称性作出AB的像。
【解答】解:分别作出物体AB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AB在平面镜中的像。如图:
【点评】在平面镜成像作图中,若作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要先根据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先作出端点和关键点的像点,再用虚线连接各点即为物体的像。
31.(3分)根据给出的入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画出相应的折射光线或入射光线。
【分析】在作凸透镜的光路图时,先确定所给光线的特点再根据透镜的光学特点(三条特殊光线)来作图。
【解答】解: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通过焦点,如图所示:
【点评】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过光心的光线其传播方向不变;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通过焦点。
四、实验题(共24分)
32.(2分)如图所示,B图中的工具是测量  质量 的仪器;C图中测量工具此时测量结果是  2.40 厘米。
【分析】根据对常见测量工具的作用和使用规则作答;质量用电子秤测量;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为刻度尺,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测量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答】解:B图中的工具是电子秤,是测量物体的质量的工具;
刻度尺1cm之间有10个小格,故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0.1cm;物体左侧与刻度尺的1.00cm对齐,右侧与3.4cm对齐,估读为3.40cm,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3.40cm﹣1.00cm=2.40cm。
故答案为:质量;2.40。
【点评】物理测量中有很多的测量工具,刻度尺、秒表、电流表、电压表、天平、量筒、弹簧测力计、温度计等,任何一种工具,一定要注意每一个大格和每一个小格各代表多少。刻度尺需要估读,其他的测量工具不需要估读,读出最接近的数值。
33.(6分)如图所示,甲、乙为用打点计时器测量时间时,一位同学打出的两条纸带中的一段,在甲图中,从A点到达F点,所用的时间  0.1 秒,从A点到F点的过程中,纸带拉动得快慢情况是  匀速 (“加速”、“减速”或“匀速”)的。在乙图中,A点到C点所用的时间  等于 从D点到F点所用的时间(“大于”、“等于”或“小于”)。
【分析】(1)先数出AF点间有几个间隔,然后求出从A到F的运动时间;相邻两点间的时间间隔相等,根据相邻两点间的距离判断纸带的运动特点。
(2)根据图示情景各段打的点数,求出A到C的运动时间、D到F的时间,然后答题。
【解答】解:打两个相邻点的时间间隔是0.02s;
(1)由图甲可知,从A到F的间隔数是5,时间间隔是0.02s×5=0.1s;
由图甲可知,从A到F,相邻两点间的距离s相等,时间间隔t相等,由v=可知,物体的运动速度相等,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2)由图乙可知,tAC=0.02s×2=0.04s,tDF=0.02s×2=0.04s,因为它们打的点数相同,所以A到C的时间与D到F的时间相等。
故答案为:(1)0.1;匀速;(2)等于。
【点评】本题考查了求物体的运动时间、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等问题,分析清楚图示纸带、熟练应用的公式即可正确解题。
34.(4分)某同学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所使用实验的器材如图所示。
①该实验器材的名称是  量角器 ,实验中使用一块小尺寸的  平面镜 (选填“玻璃板”或“平面镜”)作为反射面。
②实验中,转动激光笔不断改变入射光线的位置,但始终保持  入射点 不变。
③由(a)与(b)可知:在光的反射现象中, 光路是可逆的 。
【分析】(1)研究光的反射规律,需要测量入射角、反射角,据此确定需要的实验器材。根据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度数可得出结论;
平面镜的反射效果比玻璃板好;
(2)根据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始终位于ON两侧,可得出结论;
(3)光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解答】解:(1)实验时需要用量角器测量入射角与反射角;
因为平面镜的反射效果比玻璃板好,所以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应将平面镜水平地放置在水平面上;
(2)随着入射光位置的不断改变,反射光的位置也在不断改变,但是他们始终位于ON两侧,这说明入射光线入射点不变;
(3)由(a)与(b)可知:当光逆着原来的反射光线入射时,反射光线也逆着原来的入射光线反射出去,即将一束光贴着纸板F沿BO射到O点,光将沿图中的OA方向射出,这说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故答案为:(1)量角器;平面镜;(2)入射点;(3)光路是可逆的。
【点评】本题是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过程,关键掌握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及其探究的方法,难度不大。
35.(7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是在“探究  平面镜成像特点 ”的实验。小叶子同学把一块  玻璃板 作为平面镜,并使其竖直放置,其目的是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实验中选取两只大小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和物体的  大小 关系;实验中可以用一块光屏或白纸来研究蜡烛A的像是  虚 像(选填“实”或“虚”)。实验中还需要的测量工具  刻度尺 来确定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小叶子同学实验过程中发现蜡烛通过平面镜成两个像,即出现了叠影现象,可以通过采取什么办法消除叠影  D (最后一空选填:A.玻璃板前表面镀膜;B.玻璃板后表面镀膜;C.选择更厚的玻璃板;D.选择更薄的玻璃板)。
【分析】(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用玻璃板来代替平面镜利用了其既能反光也能透光的特点,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像与物大小相同,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据此可做出解答;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反射成像,因此,要选择较薄的玻璃板进行实验。
【解答】解:(1)图中所示的实验装置是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实验中用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因为玻璃板既能反光也能透光,这样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实验中选取两只大小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和物体的大小关系;实验中蜡烛A的像不能用光屏或白纸来承接,所以是虚像。
实验中还需要用刻度尺来确定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
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反射成像,所以实验过程中会发现蜡烛通过平面镜成两个像,即出现了叠影现象,可以通过选择更薄的玻璃板的方法来消除叠影;
如果是在玻璃板前表面或后表面镀膜都无法透过平面镜确定像的位置、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影响对成像特点的探究。故只有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平面镜成像特点;玻璃板;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大小;虚;刻度尺;D。
【点评】本题考查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器材的选择与使用、成像特点的分析等,是光学的重要实验。
36.(5分)小杨同学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他选用焦距为15厘米,10厘米的两个透镜,高度H为3.00厘米的发光体进行实验,并把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一和表二中。
表一(焦距15厘米,物高H=3.00厘米) 表二(焦距10厘米,物高H=3.00厘米)
实验序号 物距u(厘米) 像距v(厘米) 像高h(厘米) 像与物体的距离(厘米) 实验序号 物距u(厘米) 像距v(厘米) 像高h(厘米) 像与物体的距离(厘米)
1 20.0 60.0 9.00 80.0 6  12.0  60.0 15.00  72.0 
2 22.5 45.0 6.00 67.5 7 14.0 35.0 7.50 49.0
3 30.0 30.0 3.00 60.0 8 18.0 22.5  3.75  40.5
4 40.0 24.0 1.80 64.0 9 35.0 14.0 1.20 49.0
5 45.0 22.5 1.50 67.5 10 60.0 12.0 0.60 72.0
①根据实验序号1、2、3、4、5或7、9、10数据中物距u、像距v、像高h的变化情况,可得出初步结论是:同一凸透镜成实像时, 物距u越大,像距v越小,像高h越小 。
②根据实验序号2与5或7与9的数据,发现同一凸透镜成实像时,当 物距u与像距v互换时 ,像与物体的距离相同。
③进一步分析表格中的数据,请你推断实验序号6中的物距u为 12.0 厘米,像与物体的距离为 72.0 厘米。
④进一步分析表格中的像距v、物距u、像高h、物高H的关系,可推断实验序号8中的像高为 3.75 厘米。
【分析】①根据实验序号1、2、3、4、5或7、9、10数据可知,得出像距、像的大小与物距的关系;
②分析实验序号2与5或7与9的数据得出结论;
③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④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像距v与物距u的比值等于像高h与物高的比值相等,以此求出像的高度。
【解答】解:
①根据实验序号1、2、3、4、5或7、9、10数据可知,光屏上得到的都是实像,所以同一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u越大,像距v越小,像高h越小;
②根据分析实验序号2与5或7与9的数据可知,物距u与像距v互换时,像与物体的距离相同;
③由与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所以实验6与实验10物距u与像距v互换,所以实验6中的物距u为12.0厘米,像与物体的距离为12.0+60.0=72.0厘米;
④在实验序号1中,像距与物距的比值:==3,像的高度与物体的高度的比值为:==3;
在实验序号2中,像距与物距的比值:==2,像的高度与物体的高度的比值为:==2;
在实验序号3中,像距与物距的比值:==1,像的高度与物体的高度的比值为:==1;
依此类推………
根据以上数据可知,由此可知,凸透镜成实像时,像距v与物距u的比值等于像高h与物高H的比值;
所以实验序号8中像距和物距的比值为==,则==,所以h=3.75cm。
故答案为:①物距u越大,像距v越小,像高h越小;②物距u与像距v互换时;③12.0;72.0;④3.75。
【点评】此题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考查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归纳与总结。一定要熟练掌握规律的内容,做到灵活运用,本题所需要归纳的内容都是从基本规律中推导和延伸出来的,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要求我们审题时一定要仔细、认真。

  • 上海重点中学2023-2024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含解析)已关闭评论
    A+
发布日期:2023年12月22日  所属分类:作业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