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能力提升】有理数专题复习10 阅读理解题(原卷+解析卷)

【期末能力提升——有理数专题复习】
专题10 阅读理解题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得分:________
1.阅读与探究:
我们把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那为什么叫有理数呢?有理数在英语中是“rationalnumber”,而“rational”通常的意思是“理性的”,中国近代译著者在翻译时参考了这种方法,而“rational”这个词的词根“ratio”源于古希腊,是“比率”的意思,这个词的意思就是整数的“比”,所谓有理数,就是可以写成两个整数之比的形式的数.比如:整数5可以写成,分数就是整数12和整数5的比.
(1)【探究】对于是不是有理数呢?我们不妨设,由,于是可得:;等式两边同乘以10,可得:;即:;
化简,得:;解方程,得:;所以,由此得:得_________有理数(填“是”或“不是”);
(2)【类比】请你把无限循环小数写成两个整数之比的形式即分数的形式,即_________;
(3)【迁移】你能化无限循环小数为分数吗?请完成你的探究过程.
(4)【拓展】请按照这个方法把无限循环小数化为分数,即_________
(5)【应用】在中,属于非负有理数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2.【问题背景】七年级数学社团活动决定对课本63页第17题进行探索研究,问题如下:
“在钟面上的12个数前面,恰当地添上正号或负号,使它们的和为0,你能做到吗?请与同学交流”
探究一:(1)小明同学首先将所有的数前面都添上正号:
①这12个正数的和= .
②小明发现,取连续2个数相加,当和为7时,则这两个数分别为3,4;而当和为13时,则这两个数可能是12,1或6,7;问:若取连续3个数相加,当和为15时,则这三个数可能是 ;
探究二:(2)小花、小芳两位同学分别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将12个数前面恰当地添上正号或负号,使得这12个整数的和恰好都为0,小花同学采用“配对法”,将12个数分成6组:,,,,,,通过添加正负号让其中三组数的和为1,另外三组数的和为;小芳采用“奇偶法”,将12个数按奇偶分成两组:(1,3,5,7,9,11),(2,4,6,8,10,12),通过适当地添加正负号,先使所有的奇数的和为0,再让所有的偶数和也为0,这样就可以使这12个数和为0;
①按照小花同学的办法,共有 种不同的添加方法:
②小芳的方法是否可行?如果可行请你写出一种添加的结果,如果不可行,说说你的理由.
【拓展应用】
(3)在1.2,3,4,…,2024,2025共2025个数前面恰当地添加正号或负号,使它们的和为0,你能做到吗?如果能,请写出一种添加的结果,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
3.阅读绝对值拓展材料:|a|表示数a在数轴上的对应点与原点的距离,如:|5|表示5在数轴上的对应点到原点的距离而|5|=|5-0|,即|5-0|表示5、0在数轴上对应的两点之间的距离,类似的,|5+3|=|5-(-3)|表示5、-3在数轴上对应的两点之间的距离.一般地,点A、B在数轴上分别表示有理数a、b,那么A、B之间的距离可表示为|a-b|.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数轴上表示2和5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 ,数轴上表示1和-3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 ;
(2)借助数轴解决问题:如果|x+2|=1,那么x= ;
(3)|x+2|+|x-1|可以理解为数轴上表示x的点到表示 和 这两个点的距离之和,则|x+2|+|x-1|的最小值是 .
4.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常用到“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下面是运用“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解决问题的过程,请仔细阅读,并解答问题.
【提出问题】已知有理数,,满足,求++的值.
【解决问题】解:由题意,得,,三个都为正数或其中一个为正数,另两个为负数.
①当,,都为正数,即时,
++=++=1+1+1=3;
②当,,中有一个为正数,另两个为负数时,不妨设,
则++=++ .
综上所述,++的值为3或.
【探究拓展】请根据上面的解题思路解答下面的问题:
(1)已知,是不为0的有理数,当时,+= ;
(2)已知,,是有理数,当时,求++的值;
(3)已知,,是有理数,,,求++的值.
5.阅读:已知点在数轴上分别表示有理数两点之间的距离表示为.理解与实践:
(1)数轴上点代表的数是,数轴上表示9的点到点之间的距离是______(用含的式子表示);
(2)可表示为点到表示数______的距离;若,则______;
(3)代数式的最小值是______;
(4)若,则的最大值是______.
拓展与延伸:
数轴上三个不重合的点,若三个点中,其中一点到另外两点的距离恰好满足2倍的数量关系时,我们称这个点是其他两个点的“倍分点”.已知点代表的数是,点代表的数是13,若点是其他两个点的“倍分点”,求此时点表示的数.
6.【知识准备】若数轴上点对应数,点对应数,为中点,则我们有中点公式:对应的数为.
(1)在一条数轴上,为原点,点对应数,点对应数,,且有.则的中点所对应的数为_________.
(2)【问题探究】在(1)的条件下,若点从点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左运动,运动了后,点从点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向右运动,为的中点.设点运动时间为秒,为何值时到点的距离为2.
(3)【拓展延伸】若数轴上点对应数,点对应数,为靠近的三等分点,则我们有三等分点公式:对应的数为.若数轴上点对应数,点对应数,为靠近的四等分点,则我们有四等分点公式:对应的数为.
①填空:若数轴上点对应数,点对应数,为靠近的5等分点,则我们有5等分点公式:对应的数为_________.
②在(2)的条件下,若是最靠近的五等分点,为中点,求的最小值?并求出此时的取值范围.
7.人们通过长期观察发现如果早晨天空中棉絮的高积云,那么午后常有雷雨降临,于是有了“朝有破絮云,午后雷雨临”的谚语.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对简单情形的观察、分析,从特殊到一般地探索这类现象的规律、提出猜想的思想方法称为归纳.
【数学问题】数轴上分别表示数a和数b的两个点A、B之间的距离该如何表示?
【问题探究】
(1)观察分析(特殊):
①当,时,A,B之间的距离;
②当,时,A,B之间的距离______;
③当,时,A,B之间的距离______.
(2)一般结论:
数轴上分别表示有理数a,b的两点A,B之间的距离表示为______;
【问题解决】
(3)应用:数轴上,表示x和3的两点A和B之间的距离是5,试求x的值;
【问题拓展】
(4)拓展:
①若,则______.
②若,则______.
③若x,y满足,则代数式的最大值是______,最小值是______.
8.综合与实践,阅读理解:
【问题背景】数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使数和数轴上的点建立起对应关系,这样能够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图,在纸面上有一数轴,按要求折叠纸面:

【问题解决】
(1)若折叠后数1对应的点与数对应的点重合,则此时数对应的点与数________对应的点重合;
【学以致用】
(2)若折叠后数2对应的点与数对应的点重合,则此时数0对应的点与数________对应的点重合;
【问题拓展】
(3)若如(2)这样折叠后,数轴上有A、B两点也重合,且A、B两点之间的距离为11(点B在A点的右侧),则点A对应的数为________,点B对应的数为________;
(4)在(3)的条件下,数轴上有一动点P,动点P从B点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在数轴上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
①动点P从B点向右出发,t为何值时,P、A两点之间的距离为15个单位长度;
②请直接写出动点P从B点向左出发时,P、A两点之间的距离为15个单位长度的t的值.【期末能力提升——有理数专题复习】
专题10 阅读理解题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得分:________
1.阅读与探究:
我们把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那为什么叫有理数呢?有理数在英语中是“rationalnumber”,而“rational”通常的意思是“理性的”,中国近代译著者在翻译时参考了这种方法,而“rational”这个词的词根“ratio”源于古希腊,是“比率”的意思,这个词的意思就是整数的“比”,所谓有理数,就是可以写成两个整数之比的形式的数.比如:整数5可以写成,分数就是整数12和整数5的比.
(1)【探究】对于是不是有理数呢?我们不妨设,由,于是可得:;等式两边同乘以10,可得:;即:;
化简,得:;解方程,得:;所以,由此得:得_________有理数(填“是”或“不是”);
(2)【类比】请你把无限循环小数写成两个整数之比的形式即分数的形式,即_________;
(3)【迁移】你能化无限循环小数为分数吗?请完成你的探究过程.
(4)【拓展】请按照这个方法把无限循环小数化为分数,即_________
(5)【应用】在中,属于非负有理数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是;(2);(3)是,过程见解析;(4);(5),0,,16.2
解:(1)是
(2)
设,由,得.
可知,,即,
解得:,
(3)设,由,
可得:,
等式两边同乘以100,可得,
即:,
化简,得:
解方程,得:.
(4)
由(1)知:
所以.
(5)在中,属于非负有理数的是,0,,16.2,
故答案为:,0,,16.2.
2.【问题背景】七年级数学社团活动决定对课本63页第17题进行探索研究,问题如下:
“在钟面上的12个数前面,恰当地添上正号或负号,使它们的和为0,你能做到吗?请与同学交流”
探究一:(1)小明同学首先将所有的数前面都添上正号:
①这12个正数的和= .
②小明发现,取连续2个数相加,当和为7时,则这两个数分别为3,4;而当和为13时,则这两个数可能是12,1或6,7;问:若取连续3个数相加,当和为15时,则这三个数可能是 ;
探究二:(2)小花、小芳两位同学分别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将12个数前面恰当地添上正号或负号,使得这12个整数的和恰好都为0,小花同学采用“配对法”,将12个数分成6组:,,,,,,通过添加正负号让其中三组数的和为1,另外三组数的和为;小芳采用“奇偶法”,将12个数按奇偶分成两组:(1,3,5,7,9,11),(2,4,6,8,10,12),通过适当地添加正负号,先使所有的奇数的和为0,再让所有的偶数和也为0,这样就可以使这12个数和为0;
①按照小花同学的办法,共有 种不同的添加方法:
②小芳的方法是否可行?如果可行请你写出一种添加的结果,如果不可行,说说你的理由.
【拓展应用】
(3)在1.2,3,4,…,2024,2025共2025个数前面恰当地添加正号或负号,使它们的和为0,你能做到吗?如果能,请写出一种添加的结果,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
【答案】(1)①78;②4,5,6或12,1,2;(2)①20;②不可行,见解析;(3)不能做到,见解析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有理数的加减运算的应用,熟练掌握有理数的加减运算是解题的关键.
(1)①把这12个数相加,即可求解;②根据题意可得取连续3个数相加,当和为15时,则这三个数可能是4,5,6或12,1,2,即可;
(2)①利用列举法,即可求解;②根据几个偶数的和不可能等于奇数,即可求解.
(3)由2025个数中包含1012个偶数和1013个奇数 ,结合加减运算的含义可得结论.
解:(1)①这12个正数的和;
②∵,
∴取连续3个数相加,当和为15时,则这三个数可能是4,5,6或12,1,2;
(2)①把分别用A,B,C,D,E,F表示,
可以和为1的三组数可以为,,,,,,,,,,,,,,,,,,,,
∴一共有20种选法;
②不可行,理由如下:
∵6个偶数,要让所有的偶数和为0,
则需要使其中一部分数的和等于21,显然偶数的和不可能是奇数
∴小芳的方法不可行
(3)不能做到,理由如下:
因为2025个数中包含1012个偶数和1013个奇数 ,而偶数个偶数的和是偶数, 奇数个奇数的和是奇数,偶数加奇数和是奇数,所以和不可能是0.
3.阅读绝对值拓展材料:|a|表示数a在数轴上的对应点与原点的距离,如:|5|表示5在数轴上的对应点到原点的距离而|5|=|5-0|,即|5-0|表示5、0在数轴上对应的两点之间的距离,类似的,|5+3|=|5-(-3)|表示5、-3在数轴上对应的两点之间的距离.一般地,点A、B在数轴上分别表示有理数a、b,那么A、B之间的距离可表示为|a-b|.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数轴上表示2和5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 ,数轴上表示1和-3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 ;
(2)借助数轴解决问题:如果|x+2|=1,那么x= ;
(3)|x+2|+|x-1|可以理解为数轴上表示x的点到表示 和 这两个点的距离之和,则|x+2|+|x-1|的最小值是 .
【答案】(1)3;4 ;(2)-1或-3;(3)-2;1;3
【解析】(1)根据阅读材料提供的两点间的距离计算即可;
(2)清楚|x+2|=1表示的是数x表示的点与数-2表示的点之间的距离为1,因此借助数轴即可完成;
(3)|x+2|表示数轴上表示x的点与表示-2的点间的距离,|x-1|表示数轴上表示x的点与表示1的点间的距离,因此|x+2|+|x-1|可以理解为数轴上表示x的点到表示-2和表示1这两个点的距离之和,因而可以求得其最小值.
解:(1)由题意得:数轴上表示2和5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5-2|=3;数轴上表示1和-3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1―(―3)|=4;
故答案为:3,4
(2)|x+2|=1表示的是数x表示的点与数-2表示的点之间的距离为1,由数轴知,x的值为-3或-1;
故答案为:-1或-3
(3)由题意知,|x+2|+|x-1|可以理解为数轴上表示x的点到表示-2和表示1这两个点的距离之和,如图,当时,|x+2|+|x-1|=3;当或时,|x+2|+|x-1|>3;故其最小值为3.
故答案为:3
4.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常用到“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下面是运用“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解决问题的过程,请仔细阅读,并解答问题.
【提出问题】已知有理数,,满足,求++的值.
【解决问题】解:由题意,得,,三个都为正数或其中一个为正数,另两个为负数.
①当,,都为正数,即时,
++=++=1+1+1=3;
②当,,中有一个为正数,另两个为负数时,不妨设,
则++=++ .
综上所述,++的值为3或.
【探究拓展】请根据上面的解题思路解答下面的问题:
(1)已知,是不为0的有理数,当时,+= ;
(2)已知,,是有理数,当时,求++的值;
(3)已知,,是有理数,,,求++的值.
【答案】(1)0;(2)1或;(3)1
【解析】(1)根据绝对值的意义及有理数乘法运算法则确定异号,然后根据绝对值的意义进行化简即可;
(2)根据有理数乘法运算法则判断的符号,然后根据绝对值的意义进行化简,注意分情况讨论即可;
(3)根据有理数加法和乘法运算法则判断的符号,然后根据绝对值的意义进行化简即可.
本题主要考查了绝对值的性质,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运用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是解题的关键.
解:(1) ,且是不为0的有理数,
,即异号,
不妨设,
原式,
故答案为:0;
(2),且是有理数,
三个有理数均为负数或其中一个为负数,另两个为正数,
①当三个有理数均为负数时,即,
∴原式=
②当中一个为负数,另两个为正数时,
不妨设,
∴原式=
综上,的值为1或;
(3),且是有理数,
∴中一个为负数,另两个为正数,
不妨设,
∴原式=
∴++的值为1.
5.阅读:已知点在数轴上分别表示有理数两点之间的距离表示为.理解与实践:
(1)数轴上点代表的数是,数轴上表示9的点到点之间的距离是______(用含的式子表示);
(2)可表示为点到表示数______的距离;若,则______;
(3)代数式的最小值是______;
(4)若,则的最大值是______.
拓展与延伸:
数轴上三个不重合的点,若三个点中,其中一点到另外两点的距离恰好满足2倍的数量关系时,我们称这个点是其他两个点的“倍分点”.已知点代表的数是,点代表的数是13,若点是其他两个点的“倍分点”,求此时点表示的数.
【答案】(1);(2);或;(3)8;(4)4;拓展与延伸:点表示的数为或1或7或31
【解析】(1)根据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进行解答即可;
(2)根据绝对值的意义进行解答即可;
(3)根据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和绝对值的意义进行解答即可;
(4)先求出表示到和的距离之和,其最小值为,表示到和的距离之和,其最小值为,即可进一步求解;
拓展与延伸:需要分四种情况进行讨论,然后列出式子求解.
解:(1)数轴上点P代表的数是x,数轴上表示9的点到点P之间的距离是;
故答案为:;
(2)可表示为点到表示数的距离;


解得:,
故答案为:;或;
(3)表示的是到和的距离之和,
∴当在和之间及之上时,取最小值,且最小值为;
故答案为:;
(4)若,
表示到和的距离之和,其最小值为,
表示到和的距离之和,其最小值为,

,,
当时,的值最大为:;
故答案为:;
(4)若,
表示到和1的距离之和,其最小值为3,
表示到3和的距离之和,其最小值为5,,

当时,的值最大为:4,故答案为:4;
拓展与延伸:设点表示的数为,
①当点在点左边时,有,即,
解得:或(舍去),
②当点在点之间靠近点时,有,即,
解得:或(舍去),
当点在点之间靠近点时,有,即,
解得:或(舍去),
③当点在点的右边时,有,即,
解得:或(舍去),
点表示的数为或1或7或31.
6.【知识准备】若数轴上点对应数,点对应数,为中点,则我们有中点公式:对应的数为.
(1)在一条数轴上,为原点,点对应数,点对应数,,且有.则的中点所对应的数为_________.
(2)【问题探究】在(1)的条件下,若点从点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左运动,运动了后,点从点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向右运动,为的中点.设点运动时间为秒,为何值时到点的距离为2.
(3)【拓展延伸】若数轴上点对应数,点对应数,为靠近的三等分点,则我们有三等分点公式:对应的数为.若数轴上点对应数,点对应数,为靠近的四等分点,则我们有四等分点公式:对应的数为.
①填空:若数轴上点对应数,点对应数,为靠近的5等分点,则我们有5等分点公式:对应的数为_________.
②在(2)的条件下,若是最靠近的五等分点,为中点,求的最小值?并求出此时的取值范围.
【答案】(1)1.5;(2)11或3秒时,到点的距离为2;(3)①②67;
【解析】(1)先由非负数的性质求出,进而可得的中点所对应的数;
(2)首先依题意求出点所表示的数为:,点所表示的数为:,然后根据为的中点,到点的距离为2,得,由此解出即可;
(3)①依题意可得出对应的数;
②由(2)可知:点所表示的数为:,点所表示的数为:,再求出点所表示的数为,点所表示的数为,进而求出 ,从而得 ,然后根据绝对值的意义进行分类讨论即可得出答案.
解:(1)由非负数的性质得: ,
解得:,
∴的中点所对应的数为:,
故答案为:1.5.
(2)∵点从点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左运动,
∴秒时,点所表示的数为:
∵点从D点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向右运动,
∴秒时,点所表示的数为:,
∵为的中点,则点所表示的数为
又∵点到点的距离为2,
整理得:,
解得:,或,
即11或3秒时,到点的距离为2.
(3)①∵为靠近的三等分点时,对应的数为,
为靠近的四等分点时,对应的数为,
以此类推,为靠近的5等分点时,对应的数为,
故答案为:.
②由(2)可知:点所表示的数为:,点所表示的数为:,
∵是最靠近的五等分点,
∴点所表示的数为:,
∵为中点,
∴点所表示的数为:,
∴,

当时,,
∵,则,
∴,
即,
当时,
当时,
∵,则,
∴,
即,
综上所述:的最小值为67,
此时,即,
故得当的最小值为67时,的取值范围是:.
7.人们通过长期观察发现如果早晨天空中棉絮的高积云,那么午后常有雷雨降临,于是有了“朝有破絮云,午后雷雨临”的谚语.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对简单情形的观察、分析,从特殊到一般地探索这类现象的规律、提出猜想的思想方法称为归纳.
【数学问题】数轴上分别表示数a和数b的两个点A、B之间的距离该如何表示?
【问题探究】
(1)观察分析(特殊):
①当,时,A,B之间的距离;
②当,时,A,B之间的距离______;
③当,时,A,B之间的距离______.
(2)一般结论:
数轴上分别表示有理数a,b的两点A,B之间的距离表示为______;
【问题解决】
(3)应用:数轴上,表示x和3的两点A和B之间的距离是5,试求x的值;
【问题拓展】
(4)拓展:
①若,则______.
②若,则______.
③若x,y满足,则代数式的最大值是______,最小值是______.
【答案】(1)7,3;(2);(3)或;(4)①4②0或8③7,0
【解析】本题考查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
(1)利用数轴直接得到A,B之间的距离即可;
(2)归纳总结得到:数轴上分别表示有理数,的两点A,B之间的距离表示为;
(3)解绝对值方程即可;
(4)①解绝对值方程即可;②分三种情况分类讨论解方程;先求出,的取值范围,然后计算解题.
解:(1)②;
③;
故答案为:7,3.
(2)一般结论:
数轴上分别表示有理数,的两点A,B之间的距离表示为,
故答案为:.
(3)∵
∴,
解得: 或;
(4)①,
即,
解得:;
故答案为:4.
②若,
当时,,解得;
当时,,方程无解;
当时,,解得;
故答案为:8或0.
③由题可知,,
又∵,
∴,,
即,,
∴代数式的最大值是,最小值是,
故答案为:7,0.
8.综合与实践,阅读理解:
【问题背景】数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使数和数轴上的点建立起对应关系,这样能够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图,在纸面上有一数轴,按要求折叠纸面:

【问题解决】
(1)若折叠后数1对应的点与数对应的点重合,则此时数对应的点与数________对应的点重合;
【学以致用】
(2)若折叠后数2对应的点与数对应的点重合,则此时数0对应的点与数________对应的点重合;
【问题拓展】
(3)若如(2)这样折叠后,数轴上有A、B两点也重合,且A、B两点之间的距离为11(点B在A点的右侧),则点A对应的数为________,点B对应的数为________;
(4)在(3)的条件下,数轴上有一动点P,动点P从B点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在数轴上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
①动点P从B点向右出发,t为何值时,P、A两点之间的距离为15个单位长度;
②请直接写出动点P从B点向左出发时,P、A两点之间的距离为15个单位长度的t的值.
【答案】(1)3;(2);(3),4.5;(4)①2;②13
【解析】(1)根据对称的知识,找出对称中心,即可解答;
(2)根据对称的知识,找出对称中心,即可解答;
(3)根据对称点连线被对称中心平分,先找到对称中心,列方程求解;
(4)①根据题意,,点P对应的数为,用代数式表示,列方程求解即可;
②根据题意,点P在点A的左侧,点P对应的数为,用代数式表示,列方程求解即可.
本题考查了数轴上的动点问题以及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难度较大,属于压轴题,熟练掌握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的表示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解:(1)根据题意,得对称中心是原点,则数对应的点与数3对应的点重合;
故答案为:3
(2)因为数2对应的点与数对应的点重合,
所以,对称中心是数对应的点,

此时数0对应的点与数对应的点重合;
故答案为:0
(3)由(2)可知,对称中心是数对应的点,
数轴上A、B两点之间的距离为11(点B在A点的右侧),
设点A对应的数为x,点B对应的数为,

解得:,
则,
所以,点A对应的数为,点B对应的数为,
故答案为:,;
(4)①根据题意,,
点P对应的数为,

解得:,
答:t为2时,P、A两点之间的距离为15个单位长度;
②动点P从B点向左出发,P、A两点之间的距离为15个单位长度时,
此时,点P在点A的左侧,
点P对应的数为,

解得:,
答:时,P、A两点之间的距离为15个单位长度.

  • 【期末能力提升】有理数专题复习10 阅读理解题(原卷+解析卷)已关闭评论
    A+
发布日期:2023年12月18日  所属分类:作业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