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外国语学校2023-2024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含解析)

2023-2024学年湖南省衡阳外国语学校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1-12为单选题,每题3分,13-16为双选题,选错得0分,选对但不全得2分,共16小题)
1.下列说法最合理的是(  )
A.教室课桌高约120cm
B.人体体感最适温度大约为37℃
C.正常人心跳大约为120次/min
D.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340m/s
2.下列现象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微小的灰尘满天飞扬
B.特快列车飞驰而过
C.香味四处飘散
D.“神舟十五号”绕地球运转
3.在学校组织的兴趣社团活动中,无人机备受同学们的喜爱。当无人机悬停在空中时,小明说无人机是运动的(  )
A.教学楼 B.操场上跑步的同学
C.站在原地的同学 D.操场上的球门
4.如图所示为“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大
B.小车从A到B的平均速度是2cm/s
C.小车从A到C做匀速直线运动
D.若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大
5.图像是物理学习中非常有效的工具,它可以直观的描述出物理规律。下列能正确描述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是(  )
A. B.
C. D.
6.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出声音的音叉放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这说明(  )
A.发出声音的音叉在振动
B.声波能够传递信息
C.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响度会变大
D.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速度会变小
7.关于如图所示的四个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鼓面,纸屑跳动的幅度不同,说明音调与振幅有关
B.乙:所用音叉音调越高,乒乓球被弹开越远
C.丙:用相同大小的力拨动伸出桌面长度不同的钢尺,可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D.丁:玻璃瓶中水面越高,敲击后音调越高
8.如图是人和一些动物的发声频率和听觉频率范围,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类听不到的次声波,某些动物可能能够听到
B.人的发声频率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内,所以人一定能听到别人发出的声音
C.大象之间的“交谈”有时用超声波,声音很小,人类听不见但大象们能听清
D.因为大象和狗的“发声频率”没有重叠区,所以狗的叫声大象永远也听不见
9.关于超声波和次声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呐发出的次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
B.医院利用次声波检查胎儿在母体内是否正常发育
C.大自然的许多活动,如地震、海啸等都伴有超声波产生
D.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10.在与声有关的四幅图中,不能有效控制噪声的是(  )
A.禁鸣喇叭 B.佩戴耳罩
C.噪声监测仪 D.隔音板墙
11.“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的壳体使用了我国自主研发的高强度、高韧性钛合金。金属钛是一种晶体,下列图像中,能反映金属钛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是(  )
A. B.
C. D.
12.下列语句不涉及光的直线传播的是(  )
A.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B.如影随形,形影相伴
C.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D.井底之蛙,所见甚小
(多选)13.冬天,人说话时,可以看到口里呼出“白气”,打开冰箱时,也可以看到从冰箱里冲出“白气”。下列对这两次“白气”产生的原因(  )
A.冰箱里冲出的“白气”是冰箱内气体中的水蒸气液化产生的
B.冰箱里冲出的“白气”是冰箱外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产生的
C.口里呼出的“白气”是口里气体中的水蒸气液化产生的
D.口里呼出的“白气”是口里气体中的水蒸气汽化产生的
(多选)14.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已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下列关于其部分节气包含的物理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B.寒露:露水已寒,将要结冰。水结冰的过程需要放热
C.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D.大雪:降雪增多,渐有积雪。雪的形成需要吸热
(多选)15.一本物理教材掉到了地上,小明和小红从不同的位置都能看到它,对于这一现象(  )
A.物理教材是光源,它发出的光射入了人眼
B.小明和小红看到教材都是由于光在教材表面发生了漫反射
C.小明看到教材是由于光在教材表面发生了镜面反射,小红看到教材是由于光在教材表面发生了漫反射
D.光在教材表面发生反射使小明看到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多选)16.如图所示的四个光路图,不正确的是(  )
A.小孔成像
B.坐井观天
C.看到未点亮灯泡
D.看到自行车的尾灯反射的光
二.填空题(共4小题)
17.图甲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木块A的长度是    cm;图乙中停表的读数是    s。
18.王老师和小张同学共同为同学们朗读了《红星照耀中国》选段,朗读时,发出的声音是以    的形式传播的,同学们依据    可以区分王老师和小张同学的声音,同学还可以根据声音的    来大致判断老师离他的远近(后面两空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
19.月亮    (选填“是”或“不是”)光源;如图所示,由于光的    ,工人们可以用激光束引导掘进机前进,以保证隧道方向不出偏差。
20.如图所示为“小孔成像”的示意图,该现象可以用光沿直线传播来解释;小孔成的像是    (选“虚像”或“实像”),若小孔位置固定,将蜡烛和光屏位置对调   (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三.作图题(共2小题)
21.请在图中作出物体AB在灯光下形成的地上的影子,并用′表示。
22.如图所示,一束光射到平面镜上,请作出它的反射光线及标出反射角。
四.实验探究题(共4小题)
23.如图是“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在实验时,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滑下。已知小车的车长为10.0cm。
(1)实验原理是    。
(2)在实验中应该使斜面的坡度    (选填“大”或“小”)一些,金属片的作用是为了    。
(3)图中AB段的距离sAB=   cm,若测得时间tAB=3s,tAC=5s,则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vBC=   m/s。
(4)分析数据可知,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    (选填“是”或“不是”)匀速运动。
(5)如果在测量小车从A点运动到B点的时间时,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这样测得的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24.在“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小明的实验记录表格如下:
时间(分)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90℃ 92℃ 94℃ 96℃ 98℃ 99℃ 99℃ 96℃ 99℃
(1)观察到当水沸腾时,水中形成大量的气泡上升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从实验可得出   热,但温度    ;
(2)从记录的数据看出,在第    分钟记录的数据是明显错误的;
(3)由表可知,水的沸点是    ℃;
(4)小丽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中的两种情况,如图(a)、(b)所示   是水沸腾时的情况;
(5)表中水的沸点不是100℃,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
25.小枫同学在做“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时,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实验过程中,用“水浴法加热”,这样做的目的是使试管内的碎冰    。
(2)某时刻试管中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是    ℃。
(3)根据实验数据画出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由图丙可知冰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其熔点是    ℃;在BC段,该物质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吸热。
26.如图所示是“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的部分实验装置。
(1)实验前,应将纸板    放置于平面镜上,否则将不能在纸板上看到反射光线。为了使实验效果更明显,整个实验过程应在较    (选填“亮”或“暗”)的环境中进行。
(2)实验中白纸板的作用是    。
(3)在图甲中,使一束光贴着纸板A沿EO射向平面镜上的O点,观察到反射光线和对应的入射光线。改变光束入射角度,描绘出每次光线的径迹,量出对应的入射角和反射角,然后进行比较,目的是探究    关系。
(4)实验中多次改变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观察反射光线并测量入射角和反射角。实验数据如表,小雨根据表中数据得出的结论和书上的结论并不一致。请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    。
入射角/° 20 30 50 60 70 80
反射角/° 70 60 40 30 20 10
(5)在图乙中,将纸板B沿PQ剪开,把纸板B的上半部分向后折。实验时在纸板B上观察到下半部分有反射光,此现象表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    。
五.计算题(共2小题)
27.聪聪背着书包去上学,她先以1m/s的速度走了300s,原地休息了60s,最后到达学校。求:
(1)聪聪前300s走的路程是多少?
(2)聪聪走后32m的速度是多少?
(3)聪聪全程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28.如图所示,一辆汽车以72km/h的速度匀速驶向正前方的山崖,鸣笛3s后听到回声,请问:
(1)鸣笛声从发出到反射传回驾驶员耳中,通过的路程是多少?
(2)汽车从鸣笛到听到回声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多少?
(3)汽车听到回声时到山崖的距离是多少?
2023-2024学年湖南省衡阳外国语学校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1-12为单选题,每题3分,13-16为双选题,选错得0分,选对但不全得2分,共16小题)
1.下列说法最合理的是(  )
A.教室课桌高约120cm
B.人体体感最适温度大约为37℃
C.正常人心跳大约为120次/min
D.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340m/s
【答案】D
【分析】(1)学生课桌一般是80cm左右。
(2)人体感到舒适的温度一般在20﹣25℃左右。
(3)正常人心跳大约为1min跳动60﹣100次。
(4)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不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约为340m/s。
【解答】解:A、教室课桌高约80cm。
B、人体体感最适温度大约为25℃。
C、正常人心跳大约为60﹣100次/min。
D、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340m/s。
故选:D。
2.下列现象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微小的灰尘满天飞扬
B.特快列车飞驰而过
C.香味四处飘散
D.“神舟十五号”绕地球运转
【答案】C
【分析】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做机械运动,就看它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
【解答】解:A、微小的灰尘满天飞扬,属于机械运动;
B、列车在奔驰,属于机械运动;
C、香味四处飘散,属于扩散现象,故C符合题意;
D、“神舟十五号”绕地球运转,属于机械运动。
故选:C。
3.在学校组织的兴趣社团活动中,无人机备受同学们的喜爱。当无人机悬停在空中时,小明说无人机是运动的(  )
A.教学楼 B.操场上跑步的同学
C.站在原地的同学 D.操场上的球门
【答案】B
【分析】在研究机械运动时,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相对于哪一个物体在运动,就要看这个物体相对于哪个物体位置发生变化。
【解答】解:悬停在空中的无人机相对于教学楼、站在原地的同学和操场上的球门之间没有位置变化;悬停在空中的无人机相对于操场上跑步的同学位置发生变化,故ACD错误。
故选:B。
4.如图所示为“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大
B.小车从A到B的平均速度是2cm/s
C.小车从A到C做匀速直线运动
D.若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大
【答案】D
【分析】(1)斜面坡度越大,物体下滑速度越大,运动时间越短,时间不容易记录,所以使斜面坡度要较小;
(2)从图中读出小车从A到B所用的时间和路程,然后利用速度公式求解全程的平均速度;
(3)重力势能可以转化为动能,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质量、速度;
(4)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计时过晚,由v=分析。
【解答】解:A、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所以斜面坡度要较小;
B、由图知AC=10.00dm﹣6.00dm=4.00dm,tAB=3s,则全程平均速度是vAB===4dm/s=0.2m/s;
C、小车从A到C,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速度越来越大;
D、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所计时间偏小算出的速度偏大。
故选:D。
5.图像是物理学习中非常有效的工具,它可以直观的描述出物理规律。下列能正确描述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是(  )
A. B.
C. D.
【答案】C
【分析】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像是一条倾斜的直线,直线的倾斜程度表示速度的大小;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
【解答】解:AB、是s﹣t图像,说明物体做变速运动;
C、是v﹣t图像,说明物体速度大小不随时间改变,故C正确;
D、是v﹣t图像,说明物体做变速运动。
故选:C。
6.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出声音的音叉放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这说明(  )
A.发出声音的音叉在振动
B.声波能够传递信息
C.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响度会变大
D.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速度会变小
【答案】A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能传递能量和信息。
【解答】解:水面原来是平静的,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后,说明正在发声的音叉是振动的,故A符合题意。
故选:A。
7.关于如图所示的四个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鼓面,纸屑跳动的幅度不同,说明音调与振幅有关
B.乙:所用音叉音调越高,乒乓球被弹开越远
C.丙:用相同大小的力拨动伸出桌面长度不同的钢尺,可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D.丁:玻璃瓶中水面越高,敲击后音调越高
【答案】C
【分析】(1)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与振幅和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2)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
【解答】解:A、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鼓面,纸屑跳动的幅度不同,故A错误;
B、所用音叉用力越大,乒乓球被弹开越远,故B错误;
C、用相同的力拨动钢尺,振动频率不同,故C正确;
D、玻璃瓶中水面越高,频率越小,故D错误。
故选:C。
8.如图是人和一些动物的发声频率和听觉频率范围,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类听不到的次声波,某些动物可能能够听到
B.人的发声频率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内,所以人一定能听到别人发出的声音
C.大象之间的“交谈”有时用超声波,声音很小,人类听不见但大象们能听清
D.因为大象和狗的“发声频率”没有重叠区,所以狗的叫声大象永远也听不见
【答案】A
【分析】(1)人的听觉频率范围:20~20000Hz;低于20Hz的声波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超声波;
(2)人及动物的发声频率都小于自己的听觉频率。
【解答】解:A、由图可知,人听不到,故A正确;
B、人的发声频率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内,听不到别人发出的声音;
C、大象的发声频率范围为14~24Hz,故C错误;
D、狗的发声频率范围为452~1800Hz,所以大象可以听到狗的叫声。
故选:A。
9.关于超声波和次声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呐发出的次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
B.医院利用次声波检查胎儿在母体内是否正常发育
C.大自然的许多活动,如地震、海啸等都伴有超声波产生
D.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答案】D
【分析】(1)人耳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高于20000Hz的叫做超声波,低于20Hz的叫做次声波。
(2)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解答】解:A、声呐发出的是超声波,根据反射的声波来发现障碍物;
B、检查胎儿在母体内的发育情况用到的是“B超”,故B错误;
C、大自然的许多活动、海啸等,故C错误;
D、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故D正确。
故选:D。
10.在与声有关的四幅图中,不能有效控制噪声的是(  )
A.禁鸣喇叭 B.佩戴耳罩
C.噪声监测仪 D.隔音板墙
【答案】C
【分析】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解答】解:A、禁鸣喇叭,故A不符合题意;
B、戴上防噪声耳罩,故B不符合题意;
C、街头设置的噪声监测仪,不能减弱噪声;
D、隔音板墙,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的壳体使用了我国自主研发的高强度、高韧性钛合金。金属钛是一种晶体,下列图像中,能反映金属钛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是(  )
A. B.
C. D.
【答案】A
【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知道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
同时要掌握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凝固过程中,不断放出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非晶体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断上升。凝固过程中,不断放出热量,温度不断下降。
【解答】解:金属钛熔化时需要吸热,熔化前后吸收热量钛的温度都会上升,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故A正确。
故选:A。
12.下列语句不涉及光的直线传播的是(  )
A.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B.如影随形,形影相伴
C.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D.井底之蛙,所见甚小
【答案】C
【分析】光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影子的形成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
【解答】解:A、一叶障目,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产生的;
B、如影随形,故B不符题意;
C、余音绕梁,形容歌声高亢,余味无穷,故C符合题意;
D、井底之蛙,故D不符题意。
故选:C。
(多选)13.冬天,人说话时,可以看到口里呼出“白气”,打开冰箱时,也可以看到从冰箱里冲出“白气”。下列对这两次“白气”产生的原因(  )
A.冰箱里冲出的“白气”是冰箱内气体中的水蒸气液化产生的
B.冰箱里冲出的“白气”是冰箱外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产生的
C.口里呼出的“白气”是口里气体中的水蒸气液化产生的
D.口里呼出的“白气”是口里气体中的水蒸气汽化产生的
【答案】BC
【分析】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现象。水蒸气遇冷变为小水珠形成白气。
【解答】解:AB、冰箱里冲出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B正确;
CD、口里呼出的“白气”是口里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D错误。
故选:BC。
(多选)14.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已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下列关于其部分节气包含的物理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B.寒露:露水已寒,将要结冰。水结冰的过程需要放热
C.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D.大雪:降雪增多,渐有积雪。雪的形成需要吸热
【答案】AB
【分析】(1)物质从固态到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2)物质在发生物态变化时必然要伴随着吸放热的进行,其中熔化、汽化、升华吸热,凝固、液化、凝华放热。
【解答】解:
A、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液态小水滴;
B、水结冰,属于凝固现象,故B正确;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固态小冰晶,故C错误;
D、雪是高空中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固态小冰晶,故D错误。
故选:AB。
(多选)15.一本物理教材掉到了地上,小明和小红从不同的位置都能看到它,对于这一现象(  )
A.物理教材是光源,它发出的光射入了人眼
B.小明和小红看到教材都是由于光在教材表面发生了漫反射
C.小明看到教材是由于光在教材表面发生了镜面反射,小红看到教材是由于光在教材表面发生了漫反射
D.光在教材表面发生反射使小明看到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答案】BD
【分析】(1)自身能发光的物体是光源;
(2)光照在凹凸不平的物体表面,反射光线向着四面八方反射,这种反射叫漫反射;物体照在光滑的物体表面,反射光线向着同一方向射出,这种反射叫镜面反射。
【解答】解:(1)物理教材本身不会发光,故不是光源,故A错误;
(2)教材的表面凹凸不平,光照在上面发生发生漫反射,所以小明和小红从不同的位置都能看到教材,故B正确。
(3)光在教材表面发生反射使小明看到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故D正确。
故选:BD。
(多选)16.如图所示的四个光路图,不正确的是(  )
A.小孔成像
B.坐井观天
C.看到未点亮灯泡
D.看到自行车的尾灯反射的光
【答案】BC
【分析】光在两种物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解答】解:A、由图可知,光屏上的像是倒立,故A正确;
B、光线应该到达井的上边缘,故B错误;
C、应该是取点亮灯泡发出光线,故C错误;
D、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发生两次反射,故D正确。
故选:BC。
二.填空题(共4小题)
17.图甲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1mm ,木块A的长度是  2.80 cm;图乙中停表的读数是  368 s。
【答案】1mm;2.80;368。
【分析】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之前,要明确其分度值;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刻度线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停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停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解答】解:图甲中,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右侧与5.80cm对齐;
图乙中,停表小盘的分度值是0.5min,刚过 中线,而大盘指针在5s,即368s。
故答案为:1mm;2.80。
18.王老师和小张同学共同为同学们朗读了《红星照耀中国》选段,朗读时,发出的声音是以  声波 的形式传播的,同学们依据  音色 可以区分王老师和小张同学的声音,同学还可以根据声音的  响度 来大致判断老师离他的远近(后面两空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
【答案】声波;音色;响度
【分析】(1)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
(2)声音的品质和特色叫音色,影响因素是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
(3)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影响因素是发声体的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
【解答】解:王老师和小张同学朗读时,发出的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
同学们依据音色可以区分王老师和小张同学的声音,这是因为不同人声音的音色不同;
同时还可以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大致判断老师离他的远近。
故答案为:声波;音色。
19.月亮  不是 (选填“是”或“不是”)光源;如图所示,由于光的  直线传播 ,工人们可以用激光束引导掘进机前进,以保证隧道方向不出偏差。
【答案】不是;直线传播。
【分析】能自身发光的物体是光源;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解答】解:月亮自身不能发光,故月亮不是光源;
激光和普通光一样都是沿直线传播的,而且激光比较集中,利用激光的直线传播。
故答案为:不是;直线传播。
20.如图所示为“小孔成像”的示意图,该现象可以用光沿直线传播来解释;小孔成的像是  实 (选“虚像”或“实像”),若小孔位置固定,将蜡烛和光屏位置对调 变小 (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答案】实像;变小。
【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的直线传播形成了很多现象,例如影子、日食、月食、小孔成像等;
(2)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取决于物体的形状,物体距离小孔越远,成的像越小。
【解答】解:小孔成像是由光沿直线传播造成的,所成的像是实像,在光屏上成的像比实际烛焰大,烛焰距离小孔比越来远了。
故答案为:实像;变小。
三.作图题(共2小题)
21.请在图中作出物体AB在灯光下形成的地上的影子,并用′表示。
【答案】
【分析】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光遇到不透明的物体会被遮挡,在物体后形成影子。
【解答】解:光遇到不透明的物体会被遮挡,在物体后形成影子,图中阴影部分是AB在灯光下地上的影子;

22.如图所示,一束光射到平面镜上,请作出它的反射光线及标出反射角。
【答案】
【分析】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据此作图。
【解答】解:先过入射点垂直反射面作出法线,入射角为90°﹣30°=60°,再在法线的另一侧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大小
四.实验探究题(共4小题)
23.如图是“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在实验时,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滑下。已知小车的车长为10.0cm。
(1)实验原理是  v= 。
(2)在实验中应该使斜面的坡度  小 (选填“大”或“小”)一些,金属片的作用是为了  便于测量时间 。
(3)图中AB段的距离sAB= 50.0 cm,若测得时间tAB=3s,tAC=5s,则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vBC= 0.2 m/s。
(4)分析数据可知,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  不是 (选填“是”或“不是”)匀速运动。
(5)如果在测量小车从A点运动到B点的时间时,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这样测得的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  偏大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答案】(1)v=;(2)小;便于测量时间;(3)50.0;0.2;(4)不是;(5)偏大。
【分析】(1)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速度公式;
(2)若要计时方便,应使小车运动慢一些,所用的时间长些;
(3)根据图示和刻度尺的分度值读出AB段的距离,运用公式求出平均速度;
(4)比较AB段和BC段的平均速度可知小车全程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
(5)让小车过了起点才开始计时,则所记时间偏小,根据速度公式v=判断出平均速度的偏差。
【解答】解:(1)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依据的原理是v=;
(2)实验中,斜面的坡度应该较小,目的是延长小车的运动时间;
金属片的作用主要是确定终点和便于计时;
(3)小车通过的距离sAB=90.0cm﹣40.0cm=50.7cm,
小车从B到C通过的距离sBC=40.0cm,所用时间为tBC=5s﹣3s=2s,
则BC段的平均速度vBC===20.0m/s=0.2m/s;
(4)小车通过的距离sAB=90.0cm﹣40.0cm=50.7cm,
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16.5cm/s=0.167m/s;
由于AB段和BC段平均速度不同,所以小车在斜面上不是匀速直线运动;
(5))若让小车过了起点才开始计时,则所记时间偏小知测得的平均速度偏大。
故答案为:(1)v=;(2)小;(3)50.0;(4)不是。
24.在“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小明的实验记录表格如下:
时间(分)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90℃ 92℃ 94℃ 96℃ 98℃ 99℃ 99℃ 96℃ 99℃
(1)观察到当水沸腾时,水中形成大量的气泡上升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从实验可得出 吸 热,但温度  不变 ;
(2)从记录的数据看出,在第  7 分钟记录的数据是明显错误的;
(3)由表可知,水的沸点是  99 ℃;
(4)小丽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中的两种情况,如图(a)、(b)所示 a 是水沸腾时的情况;
(5)表中水的沸点不是100℃,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当地的大气压小于标准大气压 。
【答案】(1)吸;不变;(2)7;(3)99;(4)a;(5)当地的大气压小于标准大气压。
【分析】(1)液体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气泡上升时不断增大。沸腾时不变的温度就是这种液体的沸点;
(2)掌握水沸腾前和沸腾时的现象区别:沸腾前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沸腾时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
(3)液体的沸点随液体表面气压的减小而降低。
【解答】解:
(1)水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2)在水沸腾时温度一直是不变的,所以第7分钟数据有错误;
(3)由上表可知,在第5min开始沸腾,不断吸收热量,所以水的沸点是99℃;
(4)水沸腾时,烧杯中的水上下温度相同,气泡体积变大。
(5)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所以表中水的沸点低于100℃。
故答案为:(1)吸;不变;(3)99;(5)当地的大气压小于标准大气压。
25.小枫同学在做“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时,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实验过程中,用“水浴法加热”,这样做的目的是使试管内的碎冰  受热均匀 。
(2)某时刻试管中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是  ﹣4 ℃。
(3)根据实验数据画出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由图丙可知冰是  晶体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其熔点是  0 ℃;在BC段,该物质  需要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吸热。
【答案】(1)受热均匀;(2)﹣4(零下4);(3)晶体;0;需要。
【分析】(1)“水浴法加热”的目的是使物质受热均匀;
(2)温度计的读数首先要观察其量程和分度值,然后再根据液面位置的指示来读数,注意液面是在0刻度线的上方还是下方;
(3)晶体有固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晶体熔化过程温度不变,但需要吸收热量。
【解答】解:(1)用“水浴法加热”,这样做的目的是使试管内的碎冰受热均匀;
(2)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温度计中的液面在0刻度线的下方;
(3)由丙图可知,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4℃不变,所以冰是晶体;晶体熔化需要不断吸收热量。
故答案为:(1)受热均匀;(2)﹣4(零下4);7;需要。
26.如图所示是“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的部分实验装置。
(1)实验前,应将纸板  垂直 放置于平面镜上,否则将不能在纸板上看到反射光线。为了使实验效果更明显,整个实验过程应在较  暗 (选填“亮”或“暗”)的环境中进行。
(2)实验中白纸板的作用是  显示光路 。
(3)在图甲中,使一束光贴着纸板A沿EO射向平面镜上的O点,观察到反射光线和对应的入射光线。改变光束入射角度,描绘出每次光线的径迹,量出对应的入射角和反射角,然后进行比较,目的是探究  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 关系。
(4)实验中多次改变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观察反射光线并测量入射角和反射角。实验数据如表,小雨根据表中数据得出的结论和书上的结论并不一致。请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  把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当成了反射角 。
入射角/° 20 30 50 60 70 80
反射角/° 70 60 40 30 20 10
(5)在图乙中,将纸板B沿PQ剪开,把纸板B的上半部分向后折。实验时在纸板B上观察到下半部分有反射光,此现象表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  同一平面内 。
【答案】(1)垂直;暗;(2)显示光路;(3)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4)把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当成了反射角;(5)同一平面内
【分析】(1)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应让硬纸板垂直放置,这样光的传播路径能呈现在纸上;光线和环境的对比度越大,光线越清晰;
(2)实验中,通过纸板来显示光路;
(3)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关系进行分析;
(4)由光的反射定律知,反射角应等于入射角,故他所测量的角不是反射角,而是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
(5)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解答】解:(1)为了使光的传播路径能呈现在硬纸板上,应让纸板垂直放置在平面镜上;光线和环境的对比度越大,所以使光线更加明显;
(2)实验时如果不让光贴着纸板入射,则无法看见入射光线以及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让光贴着纸板入射是为了显示光路;
(3)多次改变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量出对应的入射角和反射角;
(4)根据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是反射线与法线的夹角,当入射角分别为20°、50°时,即反射角也应分别是20°、50°、60°,而70°、40°正好是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
(5)将纸板B的上半部分向后折,如图乙所示,上半部分无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故答案为:(1)垂直;暗;(2)显示光路;(4)把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当成了反射角。
五.计算题(共2小题)
27.聪聪背着书包去上学,她先以1m/s的速度走了300s,原地休息了60s,最后到达学校。求:
(1)聪聪前300s走的路程是多少?
(2)聪聪走后32m的速度是多少?
(3)聪聪全程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答案】(1)聪聪前300s走的路程是300m;
(2)聪聪走后32m的速度是0.8m/s;
(3)聪聪全程的平均速度为0.83m/s。
【分析】(1)利用速度公式可以计算出聪聪前300s走的路程;
(2)利用速度公式可以计算出聪聪走后32m的速度;
(3)求出全程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可以计算出全程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1)由v=可知1=v1t4=1m/s×300s=300m;
(2)由v=可知2===0.6m/s;
(3)全程的路程:s=s1+s2=300m+32m=332m,全程所用的时间:t=t4+t2+t3=300s+40s+60s=400s;
聪聪全程的平均速度:v===4.83m/s。
答:(1)聪聪前300s走的路程是300m;
(2)聪聪走后32m的速度是0.8m/s;
(3)聪聪全程的平均速度为8.83m/s。
28.如图所示,一辆汽车以72km/h的速度匀速驶向正前方的山崖,鸣笛3s后听到回声,请问:
(1)鸣笛声从发出到反射传回驾驶员耳中,通过的路程是多少?
(2)汽车从鸣笛到听到回声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多少?
(3)汽车听到回声时到山崖的距离是多少?
【答案】(1)鸣笛声从发出到反射传回驾驶员耳中,通过的路程为1020m;
(2)汽车从鸣笛到听到回声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为60m;
(3)汽车听到回声时到山崖的距离为480m。
【分析】(1)根据s=vt可求出3s内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路程;
(2)根据s=vt可求出3s内汽车行驶的路程;
(3)在3s时间内,声音和汽车通过的路程之差等于听到回声时车离山崖距离的2倍。
【解答】解:(1)由v=可得
s2=v2t6=340m/s×3s=1020m;
(2)已知汽车速度v1=72km/h=20m/s,由v=,6s内汽车行驶的路程为:
s1=v1t5=20m/s×3s=60m;
(3)听到回声时车离山崖距离为:
s===480m。
答:(1)鸣笛声从发出到反射传回驾驶员耳中,通过的路程为1020m;
(2)汽车从鸣笛到听到回声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为60m;
(3)汽车听到回声时到山崖的距离为480m。

  • 湖南省衡阳外国语学校2023-2024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含解析)已关闭评论
    A+
发布日期:2023年12月17日  所属分类:作业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