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海口中学2023-2024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b卷)(含解析)

2023-2024学年海南省海口中学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B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1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每小题3分,共30分)
1.(3分)小红家厨房有一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液体,妈妈说可能是白醋也可能是白酒。为了确认是什么物质,小红采用闻气味的方法进行鉴定(  )
A.提出问题 B.制定计划
C.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D.得出结论
2.(3分)下列记录结果符合实际的是(  )
A.九年级物理课本的厚度约为9cm
B.教室宽约为60m
C.小明的身高为1.68dm
D.一支铅笔的长度约为18cm
3.(3分)下列图中,关于刻度尺的使用正确的是(  )
A. B.
C. D.
4.(3分)如图所示是一款“超声波传感器”智能拐杖,通过超声波传感器测距和蜂鸣器报警,可以帮助盲人自信出行。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智能拐杖能用超声波测距是利用声音能够传递能量
B.智能拐杖语音播报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
C.把蜂鸣器改成震动器,这款拐杖可以在登月后使用,实现自动报警
D.蜂鸣报警是利用声音能够传递能量
5.(3分)如图是我国最早的乐器之一“埙”,吹奏时能发出宫、商、角、徵、羽五音,相当于现在的do、re、mi、sol、la。五音是指声音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速度
6.(3分)下列能反映“潭清疑水浅”的光路图是(  )
A. B.
C. D.
7.(3分)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的是(  )
A.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B.如影随形,形影相伴
C.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D.井底之蛙,所见甚少
8.(3分)物理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学科,掌握实验方法尤其重要。下列实验与方法对应不正确的是(  )
A.用乒乓球弹起显示音叉的振动——等效替代法
B.探究真空不能传声——理想实验法
C.探究琴弦的长短粗细和松紧对音调的影响——控制变量法
D.用光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理想模型法
9.(3分)如图所示,这是频闪相机拍摄的物体的运动轨迹,其中相机每两次拍摄的时间间隔相同(  )
A. B.
C. D.
10.(3分)如图所示是在我国贵州省的天文射电望远镜FAST,被誉为“中国天眼”,是全世界最大、最先进、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可以收集来自遥远太空的微弱信号。下列关于“中国天眼”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光年是长度单位,凹形反射面对信号有会聚作用
B.光年是长度单位,凹形反射面对信号有发散作用
C.光年是时间单位,凹形反射面对信号有发散作用
D.光年是时间单位,凹形反射面对信号有会聚作用
二、填空题(本大题有7小题,每空2分共28分)
11.(4分)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5min=   s;
100km/h=   m/s。
12.(4分)2023年5月30日上午,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载着带有三名航天员的神舟十六号飞船点火升空。升空过程中,以飞船为参照物   的(选填“运动”或“静止”);以    为参照物,宇航员是静止的。
13.(4分)如图所示是一款超声波驱鼠器。它工作时发出的超声波是由于物体    产生的,但是由于这种声波的    (选填“振幅”或“频率”)不在人耳的听觉范围内,所以我们无法听到。
14.(4分)深夜,非法改装的摩托车的排气管发出的轰鸣声引发“炸街式”的扰民,我们受到噪声干扰是因为    可以传播声音。市交警部门查获后责令车主拆除改装部件恢复原状,这是在    控制噪声。
15.(4分)海口世纪大桥宛如一条卧龙,横贯于海甸河上,非常雄伟壮观。若桥下水深为20m,小鸟和它在水中的倒影相距    m。小鸟俯冲向水面的过程中,它在水中的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6.(4分)十月中下旬,海南暴雨雷电频发。打雷闪电时,我们往往先看到闪电,因为在空气中光的传播速度远大于声速,约等于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m/s。若看到闪电后2s才听到雷声,发生雷电处离我们    m。
17.(4分)我国唐朝的张志和在《玄真子》中记载了著名的“人工虹”实验:“背日喷乎水,成虹霓之状”,这是光的    现象,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将红、   、蓝三种色光按照不同比例混合,能产生任何一种其它颜色的光。
三、作图与实验题(18题4分,19题8分,20题10分,共22分)
18.(2分)根据折射光线,画出入射光线的大致位置。
19.(2分)作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A′B′。
20.(8分)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用每格代表1s的停表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
(1)本实验的原理是    。
(2)图中AC段的路程sAC=   cm。
(3)图中BC段的速度vBC=   m/s。
(4)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21.(10分)某实验小组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纸板ENF可绕ON转动。
(1)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应在光线较    (选填“亮”或“暗”)的环境中进行。
(2)由于光在纸板上发生了    (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所以从不同方向都可以观察到光在纸板上传播的径迹。
(3)如图所示,将纸板NOF沿PQ剪开,再将上半部分向后折,此时在纸板NOF上观察到上半部分    反射光线,下半部分    反射光线,表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均选填“有”或“没有”)
(4)同组的小华在实验中,观察到入射角为45°时,反射角也为45°。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反射现象中,   。
四、综合应用题(21题8分,22题12分,共20分。解答时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公式和具体的计算步骤)
22.(8分)一辆汽车以72km/h的速度朝山崖方向匀速行驶,司机在距山崖某处按了一下喇叭,2s后听到回声。求:
(1)听到回声时,汽车距鸣笛处多远?
(2)在这个过程中,声音通过的路程?
(3)汽车鸣笛时离山崖多远?(假设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2023-2024学年海南省海口中学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B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1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每小题3分,共30分)
1.(3分)小红家厨房有一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液体,妈妈说可能是白醋也可能是白酒。为了确认是什么物质,小红采用闻气味的方法进行鉴定(  )
A.提出问题 B.制定计划
C.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D.得出结论
【答案】C
【分析】科学探究的环节为: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这七个环节的顺序不是固定的。
【解答】解:小红采用的方法属于具体的操作行为,可以鉴别出无色液体的种类。
故选:C。
2.(3分)下列记录结果符合实际的是(  )
A.九年级物理课本的厚度约为9cm
B.教室宽约为60m
C.小明的身高为1.68dm
D.一支铅笔的长度约为18cm
【答案】D
【分析】首先要对选项中涉及的几种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解答】解:A、九年级物理课本的厚度约为9mm;
B、教室宽约为6m;
C、小明的身高为4.68m;
D、一支铅笔的长度约为18cm,故D正确;
故选:D。
3.(3分)下列图中,关于刻度尺的使用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D
【分析】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方法:
①根据估计结果选择恰当的刻度尺;
②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零刻线是否磨损;
③放置刻度尺要将刻度尺与被测长度紧贴;
④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的尺面垂直,准确读出已知刻度后,在最小刻度后再加上一位估计值。
【解答】解:由图知,
A、读数时,所以A错;
B、要从刻度尺的零刻线开始测起;
C、放置刻度尺时,所以C错;
D、刻度面紧贴被测物体,故D正确。
故选:D。
4.(3分)如图所示是一款“超声波传感器”智能拐杖,通过超声波传感器测距和蜂鸣器报警,可以帮助盲人自信出行。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智能拐杖能用超声波测距是利用声音能够传递能量
B.智能拐杖语音播报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
C.把蜂鸣器改成震动器,这款拐杖可以在登月后使用,实现自动报警
D.蜂鸣报警是利用声音能够传递能量
【答案】B
【分析】(1)超声波测距是利用声音能够传递信息。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空气可以传声。
(3)真空不能传声。
(4)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解答】解:A、智能拐杖能用超声波测距是利用声音能够传递信息;
B、智能拐杖语音播报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
C、月球表面没有空气,把蜂鸣器改成震动器,故C错误;
D、蜂鸣报警是利用声音能够传递信息。
故选:B。
5.(3分)如图是我国最早的乐器之一“埙”,吹奏时能发出宫、商、角、徵、羽五音,相当于现在的do、re、mi、sol、la。五音是指声音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速度
【答案】B
【分析】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解答】解:中国古乐的五个基本音阶,每个音阶对应的频率是逐渐增大的,音调越高、re、sol。
故选:B。
6.(3分)下列能反映“潭清疑水浅”的光路图是(  )
A. B.
C. D.
【答案】D
【分析】“潭清疑水浅”指的是,水比较清澈,水底看起来比较浅,这是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发生的折射现象。
【解答】解:由光的折射规律可知,折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当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AC选项光的传播方向不对,B选项折射角等于入射角了。
故选:D。
7.(3分)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的是(  )
A.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B.如影随形,形影相伴
C.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D.井底之蛙,所见甚少
【答案】C
【分析】光在自然界中存在三种光现象:
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日月食、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当光照射到物体界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发生反射现象;
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偏折,发生折射现象。
【解答】解:A、一叶障目,属于光沿直线传播的知识;
B、如影随形,指的是影子和人不分离,不符合题意。
C、“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是说即使没有看到他,依据就是不同的人音色不同,符合题意;
D、井底之蛙,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造成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3分)物理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学科,掌握实验方法尤其重要。下列实验与方法对应不正确的是(  )
A.用乒乓球弹起显示音叉的振动——等效替代法
B.探究真空不能传声——理想实验法
C.探究琴弦的长短粗细和松紧对音调的影响——控制变量法
D.用光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理想模型法
【答案】A
【分析】(1)放大法是中学物理中把直接测量有困难的量转换成便于测量的量来研究的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也就是借助某些物体的特性来研究看不到或不易观察到物质,形象直观;
(2)理想实验法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得到结论的方法;
(3)控制变量法: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它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控制变量法是初中物理中常用的探索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
(4)模型法是指通过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
【解答】解:A、音叉的振动非常小不易观察可通过乒乓球弹起进行观察,故A错误;
B、研究真空不能传声时,在向外抽气的过程中,属于理想实验法;
C、探究琴弦的长短粗细和松紧对音调的影响时,改变另一个因素,故C正确;
D、“光线”是不存在的,属于理想模型法;
故选:A。
9.(3分)如图所示,这是频闪相机拍摄的物体的运动轨迹,其中相机每两次拍摄的时间间隔相同(  )
A. B.
C. D.
【答案】D
【分析】(1)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明确图象中的横、纵坐标代表的物理量,结合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进行分析。
【解答】解:相机每两次拍摄的时间间隔相同,由图可知,即物体做加速运动;
A、图象是路程﹣﹣时间图象,路程不随时间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
B、图象是速度﹣﹣时间图象,速度不随时间变化,故B不符合题意;
C、图象是路程﹣﹣时间图象,路程随时间增大而增大,是匀速运动;
D,随着时间的增长,即物体做加速运动。
故选:D。
10.(3分)如图所示是在我国贵州省的天文射电望远镜FAST,被誉为“中国天眼”,是全世界最大、最先进、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可以收集来自遥远太空的微弱信号。下列关于“中国天眼”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光年是长度单位,凹形反射面对信号有会聚作用
B.光年是长度单位,凹形反射面对信号有发散作用
C.光年是时间单位,凹形反射面对信号有发散作用
D.光年是时间单位,凹形反射面对信号有会聚作用
【答案】A
【分析】光年指光传播一年的距离;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解答】解:光年指光传播一年的距离,它是长度单位,故A正确。
故选:A。
二、填空题(本大题有7小题,每空2分共28分)
11.(4分)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5min= 300 s;
100km/h= 27.8 m/s。
【答案】300;27.8。
【分析】根据时间的换算关系1min=60s,速度的换算关系1m/s=3.6km/h进行解答。
【解答】解:因为1min=60s,则5min=8×60s=300s,则100km/h=。
故答案为:300;27.5。
12.(4分)2023年5月30日上午,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载着带有三名航天员的神舟十六号飞船点火升空。升空过程中,以飞船为参照物 运动 的(选填“运动”或“静止”);以  飞船 为参照物,宇航员是静止的。
【答案】运动;飞船。
【分析】根据被选定的参照物假定为静止的,分析另外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变化,有变化则为运动的,无变化则为静止的。
【解答】解:升空过程中,以飞船为参照物,则发射台为运动的,两者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宇航员是静止的。
故答案为:运动;飞船。
13.(4分)如图所示是一款超声波驱鼠器。它工作时发出的超声波是由于物体  振动 产生的,但是由于这种声波的  频率 (选填“振幅”或“频率”)不在人耳的听觉范围内,所以我们无法听到。
【答案】振动;频率。
【分析】超声波指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
【解答】解:超声波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超声波的频率不在人耳的听力范围。
故答案为:振动;频率。
14.(4分)深夜,非法改装的摩托车的排气管发出的轰鸣声引发“炸街式”的扰民,我们受到噪声干扰是因为  空气 可以传播声音。市交警部门查获后责令车主拆除改装部件恢复原状,这是在  声源处 控制噪声。
【答案】空气;声源处。
【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控制噪声有三种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解答】解:深夜,非法改装的摩托车的排气管发出的轰鸣声引发“炸街式”的扰民;
非法改装的汽车、摩托车的排气管发出的轰鸣声引发“炸街式”的扰民。
故答案为:空气;声源处。
15.(4分)海口世纪大桥宛如一条卧龙,横贯于海甸河上,非常雄伟壮观。若桥下水深为20m,小鸟和它在水中的倒影相距  200 m。小鸟俯冲向水面的过程中,它在水中的像将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200;不变。
【分析】倒影属平面镜成像现象,所以所成的像是虚像,其原理是光的反射,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与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体与平面镜的距离。
【解答】解:倒影属平面镜成像现象,其原理是光的反射,水面上方100m处有一只小鸟,小鸟和它在水中的倒影相距200m,它在水中的像的大小不变。
故答案为:200;不变。
16.(4分)十月中下旬,海南暴雨雷电频发。打雷闪电时,我们往往先看到闪电,因为在空气中光的传播速度远大于声速,约等于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3×108 m/s。若看到闪电后2s才听到雷声,发生雷电处离我们  680 m。
【答案】3×108;680。
【分析】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m/s;根据s=vt计算出雷电离我们的距离。
【解答】解: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m/s;发生雷电处离我们的距离:s=vt=340m/s×7s=680m。
故答案为:3×108;680。
17.(4分)我国唐朝的张志和在《玄真子》中记载了著名的“人工虹”实验:“背日喷乎水,成虹霓之状”,这是光的  色散 现象,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将红、 绿 、蓝三种色光按照不同比例混合,能产生任何一种其它颜色的光。
【答案】色散;绿。
【分析】(1)彩虹的成因是由于光的色散。
(2)红、绿、蓝三种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产生各种颜色的光。因此把红、绿、蓝三种色光叫色光的三原色。
【解答】解:“背日喷乎水,成虹霓之状”描写的是“人工虹”,空中有大量的小水滴,被分解为绚丽的七色光;
三种色光适当混合能产生其它色光,这三种色光就是光的三原色、绿光。
故答案为:色散;绿。
三、作图与实验题(18题4分,19题8分,20题10分,共22分)
18.(2分)根据折射光线,画出入射光线的大致位置。
【答案】
【分析】折射定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当光由空气斜射进入水中或其它透明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由水中或其它透明介质斜射进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解答】解:首先过入射点垂直界面作出法线,当光从空气射向其他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如图所示:
19.(2分)作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A′B′。
【答案】
【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成虚像、像物大小相等、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左右互换,即像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利用这一对称性作出AB的像。
【解答】解:分别作出物体AB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用虚线连接A′。如图:
20.(8分)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用每格代表1s的停表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
(1)本实验的原理是  v= 。
(2)图中AC段的路程sAC= 80.0 cm。
(3)图中BC段的速度vBC= 0.20 m/s。
(4)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  偏小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答案】(1)v=;(2)80.0;(3)0.20;(4)偏小。
【分析】(1)要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需要测量物体运动的距离和时间,利用公式v=计算平均速度,据此分析;
(2)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据此读出AC段的距离;
(3)读出BC段的路程sBC和小车经过BC段所用的时间tBC,根据公式v=计算出BC段的速度vBC;
(4)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据此分析。
【解答】解:(1)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的原理是v=。
(2)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AC段的路程sAC=80.0cm。
(3)图中BC段的路程为sBC=40.8cm,小车经过BC段所用的时间为tBC=2s,
BC段的速度vBC===20.0cm/s=0.20m/s。
(4)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由公式v=,路程一定时,速度越小AB会偏小。
故答案为:(1)v=;(2)80.8;(4)偏小。
21.(10分)某实验小组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纸板ENF可绕ON转动。
(1)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应在光线较  暗 (选填“亮”或“暗”)的环境中进行。
(2)由于光在纸板上发生了  漫反射 (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所以从不同方向都可以观察到光在纸板上传播的径迹。
(3)如图所示,将纸板NOF沿PQ剪开,再将上半部分向后折,此时在纸板NOF上观察到上半部分  没有 反射光线,下半部分  有 反射光线,表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均选填“有”或“没有”)
(4)同组的小华在实验中,观察到入射角为45°时,反射角也为45°。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反射现象中,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
【答案】(1)暗;(2)漫反射;(3)没有;有;(4)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分析】(1)周围环境越暗,光路越清晰;
(2)我们能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物体是因为光发生了漫反射;
(3)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判断纸板向后折时是否能观察到反射光线;
(4)在光的反射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解答】解:(1)周围环境越暗,光路越清晰,实验应在较暗的环境下进行;
(2)由于光在纸板上发生了漫反射,所以从不同方向都可以观察到光在纸板上传播的径迹;
(3)光在反射时,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如图乙所示,下部会看到反射光线 明反射光线;
(4)观察到入射角为45°时,反射角也为45°,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故答案为:(1)暗;(2)漫反射;有;(4)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四、综合应用题(21题8分,22题12分,共20分。解答时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公式和具体的计算步骤)
22.(8分)一辆汽车以72km/h的速度朝山崖方向匀速行驶,司机在距山崖某处按了一下喇叭,2s后听到回声。求:
(1)听到回声时,汽车距鸣笛处多远?
(2)在这个过程中,声音通过的路程?
(3)汽车鸣笛时离山崖多远?(假设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答案】(1)听到回声时,汽车距鸣笛处40m;
(2)在这个过程中,声音通过的路程为680m;
(3)汽车鸣笛时离山崖360m。
【分析】(1)画出示意图进行分析:
由图知,汽车从鸣笛到听到回声,通过的距离是AB,声音从发出到反射回来通过的距离是AC+CB,设司机听到回声时距离山崖s,列出方程求解;
(2)在这个过程中,声音通过的路程是2s时间通过的路程;
(3)由图可知,汽车鸣笛时离山崖的距离为AC。
【解答】解:(1)汽车行驶的速度为v=72km/h=20m/s,
由图可知,司机听到回声时距离山崖为sBC,根据题意得
20m/s×2s+sBC=,
解得sBC=320m。
听到回声时,汽车距鸣笛处SAB=20m/s×2s=40m,
(2)由v=可得,声音通过的路程:
s声音=v声音t=340m/s×5s=680m,
(3)由图可知,汽车鸣笛时离山崖的距离为AC,
则sAC=sAB+sBC=40m+320m=360m。
答:(1)听到回声时,汽车距鸣笛处40m;
(2)在这个过程中,声音通过的路程为680m;
(3)汽车鸣笛时离山崖360m。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3/12/14 12:14:19;用户:物色里;邮箱:17680465072;学号:48039009

  • 海南省海口中学2023-2024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b卷)(含解析)已关闭评论
    A+
发布日期:2023年12月15日  所属分类:作业答案